院士出生地
金智新院士,1959年11月14日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
錦州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北岸、“遼西走廊”東端,是連接華北和東北兩大區域的交通樞紐。
錦州北依鬆嶺和醫巫閭山山脈與朝陽市、阜新市接壤,東隔繞陽河同沈陽、盤錦、鞍山等市毗鄰,南臨渤海遼東灣和營口市、大連市對望,西靠虹螺山與葫蘆島市相連。
錦州曆史悠久,錦縣沈家台杏樹溝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夏禹時,這裡屬冀州地,商周屬古孤竹國地,春秋屬燕地,戰國屬燕遼西郡地。
遼代分屬中京道和東京道轄,“錦州”之名始於此時,金代屬北京路轄,元代分屬大寧路和廣寧府路轄,明代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清康熙元年並廣寧中、左、右、三屯衛為錦縣。
1949年錦州為遼西省省會城市,1954年遼東遼西省合並為遼寧省,錦州市為省轄市,1968年專區撤銷後實行市領導縣體製至今。
錦州人文底蘊深厚,這裡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在這裡交融輝映,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大廣濟寺始建於遼代,在元、明、清三代多次毀於天災和兵禍,又多次重建。
奉國寺也是千年古刹,體現了錦州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
遼沈戰役在這裡打響,遼沈戰役紀念館是錦州紅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載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見證了錦州在解放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錦州名人輩出,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慕容皝,曾在錦州境內建立前燕國,立都棘城,對東北地區的曆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遼代傑出的女政治家蕭太後,她的祖籍在錦州義縣,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元末明初道教大師張三豐,相傳其出生於錦州黑山,他所創立的武當派對中國武術和道教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抗日愛國將領李杜,出生於遼寧錦州義縣,在抗日戰爭中積極抗擊日軍,展現了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
出生地解碼
金智新是采礦工程技術和安全工程管理專家,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其出生地錦州在文化氛圍、資源環境等方麵,對他的成長和學術成就產生了深遠影響。
錦州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帶。
這裡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四大宗教活動場所並存,還有千年古刹奉國寺等文化古跡。
濃厚的文化氛圍有助於培養金智新院士的人文素養和思考能力,使其在學術研究中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錦州地處遼西走廊東端,是連接華北和東北的重要通道,且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
豐富的煤炭資源為當地煤炭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能使金智新院士自幼便有更多機會接觸煤炭行業,對煤炭開采等相關領域產生興趣,為其日後從事煤炭開采技術研究和煤炭開發工程管理埋下了伏筆。
錦州是遼寧省重要的工業城市,長期的工業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形成了重視工業技術、強調實踐與創新的社會氛圍。
這種環境促使金智新院士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煤炭行業的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產實踐。
他攻克了生產建設中的諸多重大技術難題,為老礦區協調可持續跨越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錦州名人輩出,曆史上有蕭太後等傑出人物。
這些名人的事跡和精神在當地廣泛流傳,形成了一種激勵後人奮進的文化氛圍,可能激勵著金智新院士追求卓越,以家鄉名人為榜樣,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刻苦鑽研,最終取得卓越成就,成為家鄉的驕傲。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金智新就讀於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采礦工程係,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90年9月—1993年7月,金智新就讀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采礦工程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2003年—2006年,金智新就讀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金智新院士的求學之路,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專業知識積累、科研能力培養、學術視野拓展等方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智新在阜新礦業學院攻讀采礦工程學士學位,係統學習了采礦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為其從事煤炭行業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使他對煤炭開采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有了深入了解,為日後在該領域的深耕細作提供了支撐。
他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深造,獲得采礦工程碩士學位。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注重科研能力培養,他有機會參與更多科研項目,接觸到行業前沿理論和技術。
這鍛煉了他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其後來主持多項大型煤炭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實施,以及在煤炭開采技術創新方麵取得成果奠定了基礎。
金智新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這一跨學科的學習經曆,讓他跳出單純的技術範疇,從管理角度審視煤炭行業發展,拓展了學術視野。
這使其能夠將技術與管理相結合,在後來的工作中提出“時空協同優化”工程哲學思想。
他首創“煤礦+工業園區”一體化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新模式,為老礦區協調可持續跨越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在不同高校的求學經曆,讓金智新院士結識了眾多業內專家學者,積累了豐富的學術人脈資源。
這些資源有助於他及時了解行業動態,獲取前沿信息,為其開展科研工作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了更多幫助,也為他在行業內樹立聲譽、開展合作研究等創造了有利條件。
院士從業之路
1982年8月—1985年6月,金智新擔任大同礦務局雲岡礦綜采隊、技術科礦壓組長。
1985年7月—1993年8月,金智新擔任大同礦務局生產技術處采煤科副科長。
1993年8月—1997年2月,金智新擔任大同礦務局生產技術處高級工程師。
1997年3月—2000年8月,金智新擔任大同礦務局馬脊梁礦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