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十年磨一劍”的專注度,讓他在院士階段仍能保持對細分領域的深度洞察,避免研究碎片化。
求學期間每一次專業方向的調整鑽井工程→開發工程→鑽井工程),本質上都是“工程問題驅動學術探索”的體現。
例如,碩士階段研究開發工程,讓他意識到鑽井技術必須服務於“提高采收率”的終極目標。
這種邏輯貫穿他後來的技術創新——高壓水射流技術不僅用於破岩,更用於油層改造、提高油氣產量,實現了“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的閉環。
華東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作為石油工業的人才搖籃,其“產學研結合”的辦學傳統深刻影響了李根生。
求學期間,他可能參與過油田現場實習如勝利油田、大慶油田),直接接觸生產一線問題。
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培養模式,讓他後來的科研成果更易落地轉化如射流技術在長慶、新疆油田的應用)。
博士階段在石油大學北京)的學習,使他融入國內石油工程的核心學術圈,與行業專家、油田企業建立聯係。
這些資源在他後期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如“973計劃”)、推動技術產業化時發揮了關鍵作用,體現了求學階段學術網絡對職業發展的長期賦能。
總之,李根生院士的求學軌跡並非簡單的學曆提升,而是通過本科夯實專業基礎、碩士拓展學術視野、博士聚焦創新方向,形成了“工程實踐—理論研究—技術發明”的能力閉環。
這種係統性的教育經曆,讓他既具備解決具體工程問題的“硬技能”,也擁有跨學科創新的“軟思維”,最終在油氣工程領域實現從技術追隨者到行業引領者的跨越。
其求學之路印證了:院士的成長不僅需要個人天賦,更依賴於教育階段對“問題意識、學術方法、行業使命”的全方位塑造。
院士從業之路
1986年6月—1994年6月,李根生在華東石油學院石油開發係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91年2月—1991年8月,李根生在日本東北大學做訪問學者。
1994年6月—2003年10月,李根生擔任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係射流中心副主任。
2003年11月—2017年,李根生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係主任。
2006年,李根生擔任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8年—2011年,李根生擔任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10年—2014年,李根生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4年,李根生擔任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2015年12月,李根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12月—2022年6月,李根生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
2021年9月,李根生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示範性能源學院院長。
2023年6月,李根生出任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長。
從業之路解碼
李根生院士的從業之路呈現出清晰的學術積累與職業進階邏輯,每個階段的經曆都為其最終當選院士奠定了多維度基礎。
在華東石油學院時期,他從助教到副教授的八年積累,是其學術生涯的“築基期”。
作為一線教師,他深度參與石油開發係的教學工作,將鑽井工程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了係統的專業思維。
同時,他通過科研項目如射流技術相關研究)積累了早期成果,為後續方向奠定基礎。
從助教到副教授的職稱晉升,體現了他在教學與科研平衡發展中的突出能力。
這種“雙軌發展”思維成為其ater統籌學術團隊與科研項目的關鍵素養。
李根生短期赴日本東北大學交流,接觸到國際前沿的流體力學與射流技術研究,拓寬了學術視野。
這一經曆促使他將國外先進理論與國內石油工程需求結合,為後續“超臨界?射流破岩”等創新技術埋下伏筆。
國際視野與本土問題意識的結合,是院士級學者的核心特質之一。
李根生擔任石油大學華東)射流中心副主任、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等職期間,他從“單兵作戰”轉向“團隊協作”。
在射流中心期間,他主導搭建了國內領先的射流技術實驗平台,聚焦石油工程中的關鍵難題如高效破岩、增產改造),推動研究從理論走向工程應用。
這種“從實驗室到現場”的轉化能力,是院士評選中“成果實用性”的重要考量。
李根生在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係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以及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等職務期間,他具備了統籌學科發展、整合科研資源的能力。
在係主任任內,他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如石油工程與力學、材料學結合),為非常規油氣開發等新興領域儲備了研究方向。
他協同創新中心的工作則促進了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其成果如深層油氣開發技術)直接服務國家能源戰略。
這與院士“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定位高度契合。
從業過程中,他長期聚焦“高效破岩”“儲層改造”等石油工程核心問題,帶領團隊研發出“超臨界?射流鑽井技術”“脈衝射流增產技術”等,解決了傳統鑽井中高能耗、汙染大的難題。
這些成果不僅發表在《jpt》等國際期刊,更在大慶、新疆等油田實現規模化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院士評選中,“成果轉化價值”是硬性指標,而他的技術創新始終緊扣產業痛點。
李根生擔任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期間,恰逢國內頁岩氣、致密油開發熱潮。
他迅速將研究方向轉向非常規油氣高效開發,推動“體積壓裂”“?地質封存”等技術的研發。
這樣既響應了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也為自身研究開辟了新領域。
這種“國家需求—學術方向”的動態匹配能力,體現了院士級學者的戰略眼光。
李根生擔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後來又出任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其職業軌跡從單一高校走向跨區域、跨機構合作。
這種角色轉換使其能夠在更高層麵整合資源如聯合北大的基礎研究力量與鄂爾多斯的能源產業需求),進一步擴大學術影響力。
在從業過程中,他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榮譽。
這些獎項既是對其科研成果的肯定,也為院士評選積累了權威背書。2015年當選院士,本質上是其長期在石油工程領域“技術創新—工程應用—產業服務”閉環貢獻的集中認可。
總之,李根生院士的職業軌跡並非單純的職位晉升,而是“技術攻關—團隊帶領—戰略布局”的螺旋式上升。
從助教到院士,他始終未脫離石油工程核心領域,技術創新貫穿始終。
李根生通過管理崗位搭建平台、彙聚人才,將個人智慧轉化為團隊成果。
李根生麵對的每一步研究方向的調整,都緊扣能源安全、綠色開發等國家戰略,使成果具備不可替代性。
這種“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正是其從業經曆對院士之路的核心影響——不僅成為“學者”,更成為“服務國家的戰略科學家”。
後記
李根生院士的出生地石台縣,其艱苦環境培養了他勤奮刻苦的品質,激發了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
求學路上,他從華東石油學院到中國石油大學,師從沈忠厚教授,係統學習油氣鑽井知識,導師的指導讓他專注於相關理論與技術研究,為科研打下堅實基礎。
從業後,他長期致力於油氣鑽井和完井工程研究,主持多個重點項目,不斷攻克技術難題,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並獲多項獎勵,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