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至1990年9月,羅安擔任湖南大學電機係講師。
1993年9月至1996年9月,羅安擔任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1996年9月至1998年9月,羅安擔任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1998年9月至2003年6月,羅安擔任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9年6月至1999年12月,羅安擔任德國杜伊斯堡大學訪問學者。
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羅安擔任英國布裡斯托大學訪問學者。
2003年6月,羅安擔任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3年1月,羅安擔任國家電能變換與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及主任。
2015年12月7日,羅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羅安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為其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等方麵積累了深厚經驗,對他當選院士起到了關鍵作用。
羅安在湖南大學計算機係任助教,後來在湖南大學電機係任講師。
這讓他有機會深入教學一線,鞏固專業知識,鍛煉教學能力,為日後培養優秀人才奠定基礎。
同時,在湖南大學的工作經曆,使其能依托學校科研平台,開展相關研究,積累科研經驗,為後續科研成果的產出打下伏筆。
羅安在中南大學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並於1998年至2003年擔任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職稱的提升是對其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認可,也讓他有更多資源和機會開展科研項目。
擔任副院長一職,使他參與學院管理工作,提升了組織協調和團隊管理能力,有助於其日後領導科研團隊開展大規模科研項目。
羅安赴德國杜伊斯堡大學、2002年赴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做訪問學者。
這使他接觸到國際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拓寬了國際視野,了解了國際學術動態和科研方法。
這些經曆有助於他將國際先進理念引入國內科研工作,提升研究水平,使他的科研成果更具國際競爭力。
羅安回到湖南大學擔任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後來擔任國家電能變換與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及主任。
依托湖南大學的學科優勢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台,他能夠整合更多資源,聚焦大功率電能變換與控製領域,開展深入研究。
這期間,他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取得了一係列科研成果,發明了多種大功率電能變換係統及控製方法,這些成果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院士科研之路
羅安院士主要從事大功率冶金特種電源係統、配電網電能質量控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他主持國家973計劃子項、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20餘項。
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項“高效能量傳遞與轉換關鍵技術與裝備”、國家“973計劃”項目子項“微網及含微網配電係統的電能質量分析與控製”等。
他獲發明專利5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
在ieee、iet等國內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0餘篇。
羅安主編《電能質量治理和高效用能技術與裝備》《電網諧波治理和無功補償技術及裝備》2部專著。
他研製出大功率電磁攪拌電源係統、低壓大電流50ka電源係統、大容量電弧爐控製係統、電磁加熱係統、有源電力濾波器apf)、靜止無功發生器dstat)等高效電能變換與電能質量控製係列裝備,以及企業電氣節能智能化監控係統eis)。
這些裝備廣泛應用於電力、冶金等行業,實現了企業節能降耗,提高了工業產品品質。
羅安憑借相關研究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2014年度中國專利金獎排名第一)、2009年度中國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獎“優秀項目獎”排名第一)等榮譽。
科研之路解碼
羅安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技術創新、行業貢獻、學術影響力等方麵為其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羅安院士率領團隊首創了大功率電磁冶金電能變換技術,發明了無齒槽磁屏蔽電磁攪拌技術等。
他率領研究團隊突破了大功率高過載電能同步變換技術等多項共性核心技術。
這些成果展現了他卓越的科研創新能力,是其成為院士的重要技術支撐。
他率先研製出我國大功率電磁攪拌、電磁加熱等電能變換與節能關鍵裝備,多項性能指標優於國外同類產品。
羅安院士團隊的這些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國內外200多家大中型企業,提高了電能利用率與產品品質,促進了冶金、化工等行業的科技進步,為行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提升了其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他主持國家973計劃子項、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20餘項,體現了他在科研領域的領軍地位和組織能力,也表明其研究方向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為其當選院士增添了砝碼。
羅安院士主編專著2部,獲發明專利50餘項,在ieee、iet等國內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0餘篇這些學術成果豐富了相關領域的理論知識,提升了他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其學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他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專利金獎等多項獎勵,還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獎”等榮譽。
這些獎勵和榮譽是對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後記
湖南長沙的文化底蘊與工業基礎,為羅安埋下科研啟蒙的種子。
從湖南大學到浙江大學的求學之路,構建了他的電氣自動化與流體傳動的跨學科知識體係。
從助教到院士的從業曆程,他通過教學科研、管理實踐及海外訪學,積累團隊領導能力。
科研上,他突破大功率電能變換技術,研製成功核心裝備並產業化,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等榮譽。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