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的學術平台接觸到國際前沿的力學研究方法如數值模擬、實驗力學),為他後續建立衝擊地壓防治的理論體係提供了方法論支撐。
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從事地質學博士後研究,他將地質構造演化、地震動力學等知識融入礦山工程研究。例如,地質斷層活動與礦山壓力分布的關聯性研究,讓他認識到衝擊地壓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地質動力環境與人類開采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提出“地質工程”雙因素防控理論,突破了傳統單一工程防治的局限。
地質學研究中的時空尺度分析如地質年代、構造運動周期),培養了他從長期演化視角看待礦山災害的思維,為建立長效防治機製提供了理論基礎。
潘一山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接觸到國際礦山安全領域的前沿技術如微震監測係統、岩石力學數值模擬軟件),並與國際學者合作研究衝擊地壓的動態監測技術。
這一經曆讓他意識到,將傳感器技術、大數據分析與傳統力學模型結合是未來災害防治的趨勢,進而推動其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礦山災害智能監測係統的研發。
國際學術交流也強化了他的科研規範與創新意識。
例如借鑒西方學者“問題驅動實驗驗證理論建模”的研究流程,使其科研成果更具係統性和國際認可度。
從本科到博士後,潘一山的求學之路始終圍繞“礦山動力災害防治”這一核心方向,從力學基礎到工程應用,再到交叉地質、信息技術,呈現出“專一領域縱深拓展,多學科知識橫向整合”的特點。
這種長期專注讓他在衝擊地壓領域積累了不可替代的學術話語權。
例如,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製定行業防治標準等,最終憑借在該領域的係統性創新當選院士。
求學過程中跨院校、跨學科的經曆,也培養了他整合資源的能力。
例如,他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和遼寧大學任職期間,推動礦業工程與信息技術、管理科學的交叉合作,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團隊,為科研成果轉化奠定了組織基礎。
總的來說,潘一山的求學路徑並非簡單的學曆疊加,而是以煤礦災害防治為核心,通過力學、地質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的有機整合,逐步構建起“理論技術工程”三位一體的科研能力。
這種圍繞實際問題的跨學科學習模式,既讓他具備了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紮實功底,也培養了引領學科前沿的創新視野,最終成為其學術成就的核心驅動力。
院士從業之路
1987年1月至1993年5月,潘一山任阜新礦業學院科研所教師。
1993年5月至1994年5月,潘一山擔任阜新礦業學院衝擊地壓研究所副所長。
1994年5月至1998年10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力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02年5月至2002年9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
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
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副校長。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校長。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2015年6月至2022年8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2022年8月至2022年11月,潘一山擔任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
2022年11月至今,潘一山擔任遼寧大學黨委書記。
2023年11月22日,潘一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潘一山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其當選院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阜新礦業學院科研所教師起步,到擔任衝擊地壓研究所副所長、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等,潘一山始終專注於煤礦衝擊地壓防治研究。
長期一線科研工作,使他深入了解工程實際問題,為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提供了豐富素材。
他提出衝擊地壓擾動響應失穩理論,研發多種監測防治裝備,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這些成果離不開其長期在科研崗位上的積累,也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潘一山擔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力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校長等職務,讓他有機會領導和管理學術團隊,凝聚科研力量。
他可整合資源開展科研項目,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培養和引進人才,打造優秀科研團隊,為科研工作持續開展和成果產出提供保障。
如他主持編製相關細則和手冊,製定國家標準,需團隊協作完成,體現了其學術領導能力。
作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和遼寧大學的管理者,潘一山重視學科建設。
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他推動礦業工程等相關學科發展,提升學科實力和影響力。
到遼寧大學後,他助力理工科建設,牽頭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為學校學科多元化發展貢獻力量。
學科建設的成果不僅提升了學校整體實力,也為其個人學術發展提供了更廣闊平台,有利於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從教師到校長,潘一山一直參與人才培養工作。
潘一山擔任教務處處長等職務,使他能將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學校教學管理中,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他主編的《衝擊地壓工程學》作為我國19所大學本科生、研究生教材,體現了其在人才培養方麵的貢獻。
培養優秀人才是院士的重要職責之一,他在人才培養方麵的實踐和成果,符合院士評選要求,也為科研事業發展培養了後備力量。
多年擔任學校領導職務,潘一山積累了豐富管理經驗,提升了綜合素養。他需處理學校行政、教學、科研等多方麵事務,協調各方關係。
這培養了他的戰略眼光、決策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這些能力有助於他從更高層麵規劃科研方向,爭取科研資源,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對其當選院士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