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舒印彪院士,1958年7月出生於河北省涿州市。
涿州位於河北省中部、北京市西南部,地處京、津、保三角地帶,有“京畿南大門”之稱。
其城區距北京天安門直線距離55公裡,毗鄰北京大興區、房山區,東南距天津150公裡,南距保定78公裡。涿州地勢平坦低窪,處於“兩高夾一低”的要衝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涿州曆史變遷豐富。
西周時為燕地,春秋戰國出現早期城市涿邑。
秦代置涿縣,屬廣陽郡。西漢設涿郡,三國魏時改為範陽郡。唐大曆四年置涿州。
五代時,涿州沒入契丹。宋遼時期,宋曾短暫占據涿州,後又為遼所有。金、元時期,涿州隸屬有所變化。明代撤範陽縣並入涿州,屬北平府,後隸京師順天府。
清代涿州無屬縣。民國時期,涿州改稱涿縣,曆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86年涿縣撤縣設市,1994年劃歸保定市代管。
涿州人文底蘊深厚,是燕趙文化發源地之一。
境內有遼代雙塔、永濟橋等文化古跡69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督亢秋成”是“涿郡八景”之一,源於荊軻刺秦中燕國督亢地圖這一典故。涿州皮影、涿州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
涿州名人輩出。
這裡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家鄉,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籍地。
東漢大儒盧植是涿州人,他是範陽盧氏始祖,品德高尚、學問淵博。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也出自涿州,其著有《水經注》,對中國古代地理研究影響深遠。
此外,三國名將張飛也是涿州人,留下了許多相關傳說和遺跡。
出生地解碼
涿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域環境,對舒印彪院士的成長及學術成就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涿州擁有源遠流長的三國文化、盧氏文化、酈學文化等。
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可能激發了舒印彪院士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培養了他的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使他在學術研究中更具洞察力和創造力,為其日後在輸變電工程與電力係統規劃領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礎。
涿州名人輩出,如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等。
這些傑出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可能成為舒印彪院士成長過程中的榜樣,激勵他努力進取,追求卓越,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促使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拚搏,以家鄉先賢為楷模,為家鄉爭光,為國家做出貢獻。
涿州地處京津冀地區,靠近北京,能相對便捷地獲取優質教育資源和學術信息。
周邊高校及科研機構眾多,學術交流活躍,這種環境有利於舒印彪院士接觸到先進的知識和理念,為其接受良好教育、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他畢業於華北電力大學,該校被譽為電力行業的“黃埔軍校”,為其在電力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涿州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麵有一定的發展需求和實踐機會。
當地的電力工程建設項目,可為舒印彪院士提供了實踐平台,讓他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他日後在輸變電工程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院士求學之路
1977年,舒印彪考入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工程係電力係統專業本科,1982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9年1990年,舒印彪由教育部選派赴英國stratyde大學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學習。
2007年,舒印彪在武漢大學獲電力係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舒印彪院士的求學之路貫穿了其學術根基構建、國際視野拓展與專業深度突破的關鍵階段,為他成為院士奠定了係統性基礎。
本科階段,恢複高考後,舒印彪考入華北電力大學原北京電力學院),恰逢中國電力工業複蘇期。
該校作為電力行業“黃埔軍校”,聚焦電力係統核心課程,如電力係統分析、繼電保護等。
,其“理論+實踐”的培養模式,如參與實驗室電網模擬操作、電廠實習,讓他在本科階段即建立了紮實的專業知識框架。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電網正從區域化向全國聯網過渡,本科學習期間接觸的電網規劃、調度運行等內容,與日後他主導的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研究形成早期知識銜接。
例如,本科階段對電力係統穩定性的學習,為其後期解決特高壓工程中的技術難題埋下伏筆。
舒印彪院士赴英國stratyde大學訪學期間,正值歐洲電網向超高壓、大電網互聯轉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