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九麟失蹤之時,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正德二年。
正德二年,劉瑾權勢依舊滔天,排除異己,飛揚跋扈。朝堂之上無人不畏懼“八虎”凶名。
八虎之一的高鳳令為鎮守太監,奉命提舉宣府,大同,太原三鎮。
朝廷撥款,臨時招募山西、陝西、河北勇武之士擴編為營哨軍。同時也有不少江湖浪蕩子自發北上駐守長城。
蒙古小王子達延汗兵臨長城,雖沒有全麵戰爭,但局部摩擦和衝突不斷。
大明敗多勝少,傳到京城卻隻有勝績。
劉瑾沒有因為蒙古人而煩惱,反倒是因為去年受的“孝敬錢”少了而大怒。
各地官員按例買官要給錢,升遷要給錢,京察要給錢,轉任要給錢。
可去年的孝敬錢居然比前年少了三萬兩!(正德朝的一年稅收才一千萬兩左右,直到幾十年後的狠人張居正變法才猛漲到兩千六百萬兩。)
這把劉瑾氣的!有人敢把手伸進他的錢袋子裡!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準備好好整治一下官場。
一個年輕人就進入了他的眼中。
前戶部右侍郎李叢蘭的長子,禮部侍郎杜景明的外孫,現為儀製清吏司主事李如晦。
十八歲,京城六品官!
戶部和禮部都是他劉瑾的人,杜家也是京城大族。這個後起之秀自然被他注意到了。
“咱家聽說此人很會做事啊?”劉瑾奸細的嗓音響起。
“聽聞機敏的很,也很聽話。時常把千歲掛在嘴邊。”
側立台下的謀士張文冕開口說道。
“很好!調任他去督察院,做個監察禦史(正七品,權高級低)。讓他替咱家看看,哪些玩意不長眼,敢吞咱家的銀子!
如果此事做好了,給他個兵部武選司郎中(正五品)。這天下還得是年輕人的。”
“是!”一個傳令小太監快步跑出去。
謀士張文冕忽然開口
“千歲,寧王遷人送信之事可還記得?”
寧王朱宸濠遣送銀兩,以南昌多盜賊為由,想恢複護衛禁軍。
劉瑾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是看向張文冕。
“你怎麼看?”
張文冕沉默了一下,緩緩吐出兩個字。
“造反。”
寧王私自豢養武力,這是想造反。
“你怎麼看?”
“小人妄言,千歲可同意。”
“為何?”
“朝中已有對千歲的不滿之聲,官家近日也疏遠許多。可以趁機鎮壓,挾大勝之勢壓住朝廷眾臣。如果寧王造反成功,也可成為從龍功臣。不論成敗,都有好處。”
張文冕眼中有著難言的興奮之色。
劉瑾沉默一會兒,才緩緩開口
“你先下去吧,容我想想。”
張文冕躬身退下,冰冷的大廳再次恢複寂靜。
一個人幕簾後走出,江湖術士兼狗頭軍師餘曰明。
(我突然發現一件事,劉瑾這邊人才濟濟啊!果然是有錢好辦事。)
“千歲在擔憂什麼?”餘曰明微笑道。
“事能成嗎?”劉瑾單手托著腦袋,大拇指揉著太陽穴,眼神疲憊。
“原本隻有三成,現在卻有了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