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可能!”相裡軸搖搖頭說道。
“那一定是有標準吧!”李適鬆了一口氣,這世界到底靠譜的。
相裡軸理所當然的道“我們相裡氏做出來的就是標準,讓其他工匠照著做也就是了。
畢竟他們拆解不出流水線,但照著抄總歸是能夠做出來吧!”
“……”李適突然感覺,也許自己理解的標準化,跟這時代的人理解的標準化有所不同!
“標準重做吧!”李適突然有種這世界趕緊毀滅的衝動,突然有點理解鷹醬為什麼會因為標準化暴打兔子了!
“標準重做?大王決定改變秦尺,秦秤之類的標準?”相裡氏聽到李適的話,不由問道。
“既然準備立國,自然會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度量衡!”李適深吸一口氣。
說實話,原本李適打算等到自己統一了天下再乾下去的,但就算土法煉鋼這種農村級彆的技術,在有了實物後,居然還要靠抽獎似的依賴工匠經驗去製作,李適對這個世界絕望了。
顯然度量衡的推進刻不容緩,至少等用水用磚用鐵以及各項的數據全部都標準化後,讓彆人拿著相應的說明書,就能把這種煉鐵高爐製作出來,自己才有可能向工業化邁進一大步。
對工業化來說,可複製性是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做不到這點還是彆做工業化的夢了,現實一點,想走向工業化,先從標準化開始吧。
至於怎麼製作標準化,這就需要用到自己的初中知識,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準大氣,而李適也不指望精確到毫米,隻要精確到厘米就夠了。
而水銀這種東西,對於相裡氏這些工匠們來說實在太常見了。
要知道秦始皇陵都還能夠用水銀作畫,便能知道大秦工匠對水銀性質的掌握程度,讓他們用水銀倒置製作出正常大氣壓下的水銀柱,轉眼就製作出來了。
但真正的問題是,怎麼樣測量這個高度,才是讓人抓瞎的地方!
整個研究真正難點在於這時代沒有玻璃器皿,沒辦法直接觀測到水銀柱到底多高。
最後,還是相裡軸抓破腦袋,在一天路過被凍成冰的河水時,看著冰封的河水陡然一拍腦袋,找人用冰製作試管磨具。
寒冬臘月終於在冰雕試管中測出水銀柱在正常大氣壓下的高度。
測試多次,取了較為標準的平均值後,在李適命令下七十六等分,得出厘米這個單位。
有了厘米這個單位標準單位,那自然長度、麵積、平方單位全部都解決掉了。
同時李適記得好像水的密度是重量標準值,然後重量單位自然就出來了。
然後根據這些標準,用黃金打出度量衡最基礎的長度單位與重量單位放在將作少府。
同時以此規定了十進製這個在計算上方便得多的計算標準,李適總算長鬆了一口氣。
這套標準肯定還是有誤差的,但領先全球一兩千年年應該沒什麼問題。
現在這套標準還隻是在將作少府進行使用,等到自己立國後,這套度量衡就可以在自己所處的地方進行推廣了。
最重要的是,有這東西,工匠們寫工匠手記都給我用上這些標準化的單位,彆再讓一本工匠手記,結果滿篇沒有一個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