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傳言是沒錯的,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變強的不是曙光天賦,而是士兵們在每一次跨越生死後的全麵提升,任何人在戰場上多死幾次肯定都會有提升。
因為沒有提升的肯定活不過來了。
所以,意誌類天賦在所有類型的天賦中算是最依賴戰爭,但同樣的這種天賦的成長速度也是最快的。
而李適讓陳雲率領曙光軍團前去駐守雲中與九原,構築黃河以北的陰山防線,就是想要加速曙光軍團戰士的磨合,至少在相對應的時間,意誌類天賦在戰場廝殺中成長最快。
隨著李適布置任務,韓知兵自然回軍營中去了,哪怕路過了靖靈殿,也果斷繞道走。
上一次與白起的交鋒,已經讓韓知兵清楚知道自己麵對白起沒有絕對把握。
至少在自己進一步成長前,韓知兵不打算過去給白起送人頭了。
畢竟上一次自己跟白起是五五開,所以隻要自己不跟白起玩,那自己就不算是輸!
不過,陳雲倒是對白起行師禮的,這次準備出征,自然要跟白起告彆。
原本很多意誌係內容需要陳雲自己去摸索,但現在有了白起的言傳身教,陳雲能感受到自己在飛速成長。
至少自己野路子積累起來的經驗與底蘊,此刻慢慢在白起勾勒出的體係下飛速吸收。
對陳雲來說,沒什麼比這種踏實的成長讓自己更加的有動力了。
而白起雖然對陳雲還是挺想去的,在自己的調教之下連韓知兵的水平都達不到,但是對比起幾乎隻能靠肌肉記憶的孟西白,陳雲的成長算是神速了。
所以,白起嘴上嫌棄,但該教的還是會教授陳雲。
陳雲在跟白起告彆後,便回到軍營下達了準備行軍的軍令。
同時也給駐紮在鄭國渠的預備役負責人曹參下發了準備5萬預備役將士的軍令。
值得慶幸,大秦還是給李適留下不少遺產,靠著秦直道,軍隊轉運速度確實是快了不少。
尤其是這個時代精氣越發的充沛,從長安到九原,基本上二十多天時間就能到達!
但如果指望秦直道,把糧食從長安運輸到九原郡與雲中郡的話,那李適感覺自己會瘋!
所以,陳雲帶著曙光軍團去北方磨礪時,李適還往隊伍裡麵塞了一個叫做蕭何的軍需官。
同時蕭何所負責的,不僅僅是軍需補給,而且還負責開發河套地區。
跟隨著蕭何一同前去的,還有負責考察土地,傳播種植技術的農家弟子,以及提升生產力的墨家底子,當然,還有就是負責融入當地社會,以及收集當地草藥信息的醫家弟子。
畢竟,蕭何不是一開始就是自己的人,那哪怕李適知道他的才華,但想要讓他成為未來的大司農也會有著相當大阻力。
所以,李適讓蕭何跟著陳雲走一趟。
讓他做軍需官是希望他能有軍功履曆,而如果能把河套地區真改造成塞上江南,那蕭何也就憑借這功勳在議政廳有個位子了。
到時候自己也能順勢把治粟內史的職能進行拆解,讓陳禾更關注技術類工作,而讓蕭何坐上大司農的位置來處理行政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