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晨曦勉強驅散了些許夜幕,卻照不亮江東聯軍心中的陰霾。
原地結營,成了他們最大的敗筆。
被南越軍團團圍困在狹小的區域內,承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弩箭壓製,活動空間被極度壓縮,傷亡數字在不斷悄然攀升。
向外衝鋒?那密集的弩箭足以將任何嘗試撕成碎片。
固守營內?相對密集的帳篷和輜重反而成了南越弩箭的絕佳靶子。
他們賴以依托的那座不足百米的小山丘,此刻顯得如此可笑,根本容納不下幾十萬大軍,反而讓陣型更加擁擠混亂。
反觀南越軍,則充分利用了黑暗的掩護和盾兵的有效防護,如同耐心十足的獵人,一點點蠶食著安全距離,將致命的弩陣推進到更近、更致命的位置。
不知不覺間,靈境內的戰爭模式已被徹底改寫。
弩車,因其造價相對低廉、威力巨大、運輸便捷的優勢,已然躍升為戰場的主角。
帶輪子的稱為弩車,固定式的便是床弩,其核心技術並非遙不可及。
強秦之弩已冠絕天下,而漢弩在精度上更勝一籌。
隻是近百年來,朝廷腐敗,武備廢弛,各地武庫空虛,昔日精良的弩機早已朽爛殆儘。
黃巾亂起時,漢軍甚至連像樣的重弩都湊不出多少。
其後的連年混戰,各方勢力都疲於奔命,停留在拚人命的初級階段。
直到國戰之後,迎來短暫和平,各方勢力才如夢初醒,開始拚命攀爬軍工科技樹。
一方麵玩家實力提升,需要更強武器;另一方麵,頂級名將的恐怖戰力,必須依靠重型遠程武器才能加以製衡。
南越的玄墨重弩屬於單弓弩,體積較大,采用手搖轉輪上弦,依靠強大的拉力發射箭矢。
它與守城弩機的核心區彆在於配備了可快速更換的箭匣,取消了笨重的支撐結構和輪子,體積重量大幅減小。
連發、輕便、射程遠、射速快,兩人即可扛著快速機動,在野戰中比大型弩車更具機動性。
而江東軍普遍裝備的則是雙弓弩車,為了追求極致射程可達六七百米),采用了雙弓以增加拉力,底部有沉重的支撐架,並安裝了輪子以便行軍,體積龐大,機動性差。
威力固然強悍,南越的盾兵完全是在依靠蠻力硬抗。
能扛住這等火力,還得益於高順早年訓練陷陣營時的思路。
他當時設計的巨型鐵盾,高約兩米,極其厚重,專為應對強弩而生。
即便是最強的三弓床弩,也難以射穿。
唯一缺點便是重量驚人,需用車拖拽,兩三名壯漢才能勉強抬起。
使用時,將巨盾立在地上,背後有特殊鎖扣可連接長兵器,形成三角支撐穩固結構。
士兵們在底部壓上副盾,然後坐在上麵,使巨盾與人體重量融為一體,如同紮根在地的礁石。
弩箭射中,猶如撞擊山岩,難以撼動分毫。
這些巨盾被布置在弩陣兩側,中間留出射擊空間,雖能有效保護操作士兵,卻無法庇護弩車本身。
一夜對轟下來,南越軍也損失了上千架弩車,但並不心疼——因為基本都是從合浦繳獲的戰利品。
天光大亮,戰場景象令人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