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汪海明的指責,眾人都覺得太過於“吹毛求疵”。
“如果說這個項目部的衛生不達標,恐怕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不達標。”
“更何況,這可是河道建設的項目,有淤泥和沙石豈不是太正常不過?”
在領導麵前,尤其是外部領導麵前,李東沐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悅。
“我們在加強管理,爭取做的更好。”
一行人率先走進項目指揮部,隻見一張超大的圖紙掛在牆麵上,五角星的位置正是德江港口。
“黎部長,要不請我們的市長彙報一下整體情況?”李東沐問道。
“市長?項目經理在不在現場?”
顯然黎達平認為市長的專業水平不夠,想要聆聽更深層次的工作。
“東沐書記,你看你是怎麼安排的,水運建設專業性如此強的項目,還是要安排專業的人員講解彙報。”
說完,汪海明還瞥了一眼柳利國,看著那木訥的表情,真的是和李東沐一樣討厭。
當一個人對某個人,或者某個地區有成見的時候,任何優點都有可能轉變為缺點。
“黎部長,我們的柳市長雖然沒有從事水運行業,但卻是正宗的水利專業畢業的,專業能力毋庸置疑。”
“沒錯,前段時間交談才知道,柳利國市長和我是一個學校畢業的,專業素養甚至要高於一般工程師。”
聽罷,黎達平有些不可思議的看向對方。
“看來是我小瞧他了,那就請柳市長彙報吧。”
黎大平特意用了“請”這個詞,話意也包含著歉意。
接到指示後,柳利國便果斷的站到這項熟悉的圖紙前,用無比流暢的語言彙報起了德江運河的整體建設情況。
“德江運河最大的難點,在於過彎處的施工,經過對方研判會商,還是要采用當前最先進的……”
黎達平雖然也不是專業出身,但是在交通部工作這些年,讓他對一些專業知識也是非常了解。
聆聽的同時,也在思考。而隨著深入思考,看向柳利國的眼神也開始變化。
“以上就是德江運河博州段的整體建設情況,不妥之處還是大家批評指正。”
彙報完畢後,黎達平依舊在深思中,一旁的省長汪海明則率先開口了。
“利國市長,你剛才彙報的過彎處采用最新的技術,在工程預算上是不是也會增加?”
“是的。這個技術需要使用最先進的設備,工程量也會有所增加,因此成本肯定會提升。”
“大致增加多少?”汪海明問道。
“具體工程量正在測算中,不過不會超過一個億。”
聽到這個數字,汪海明頓時不耐煩了。
“一個億!德江運河項目經過萬山省三個地市,博州段增加一個億,其他地市也增加一個億,不知不覺中工程成本就增加了三個億。”
“三個億能做多少民生實事?我覺得還是要再斟酌,將造價壓下來。”
“這個……汪省長。采用這個技術後,可以消除不少隱患。每年的維護費用至少能夠下降百分之五十。所以算大賬的話,還是最有性價比的。”
“算大帳前,還是先將小帳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