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受阻,緊接著便是輿論戰場再起波瀾。
網絡上突然間出現了許多關於李東沐在博州“侵占貪汙”的帖子,時間地點等要素應有儘有,甚至還捏造了一些所謂的證人證言和財務憑證截圖,說得有鼻子有眼,極具迷惑性。
輿論攻擊遠不止於此,另類的謠言也開始滋生蔓延,其中就包括跨海大橋坍塌是因為使用了某種“未經充分驗證的新技術”,而這項技術的推廣,正是與李東沐在萬山省任職時支持的某個研究項目有關聯。
這種是毫無底線的汙蔑,試圖將技術事故的帽子反過來扣到李東沐頭上。
當然對於這種謠言,高層是完全不可能信任的。隻是吃瓜群眾的評論,還是多多少少會牽扯到李東沐。
集中精力攻堅案件期間,一心要走卻又走不掉的汪濤,在停息幾天後再次開始發揮“破壞”的作用。
汪濤以“避嫌”為由,臨時調整了部分處室的工作權限,將原本負責配合“518”專案組外圍調查的幾個處室乾部,調配到其他幾個較為邊緣的處室,雖說還能參與工作,但是卻變相削弱了趙明遠和專案組的統籌協調能力。
更重要的是,那幾個原本態度積極的處室領導,突然變得“公事公辦”起來,對專案組的一些協查請求開始打折扣、講條件。
這一切,都像一道道無形的繩索,纏繞上來,試圖束縛住李東沐和專案組的手腳,延緩他們的調查進度。
麵對巨大的壓力。李東沐知道對手的目的就是要拖垮他,耗死他,等到輿論發酵到一定程度,或者上級部門在那封誣告信的壓力下做出對他不利的決定,那麼一切就都晚了。
“必須想辦法破局,儘快讓核心證據發揮作用。”
就在李東沐苦思冥想如何安全地將證據呈報上去,並且能夠直達天聽,不會被中途攔截或篡改時,一個極其危險的信息被專案組的內線冒死傳遞出來。
消息來源於被秘密控製的錢永進一名下屬,此人因另一起小事被專案組捏住把柄,被迫合作。
據他透露,錢永進被帶走前,曾隱晦地和他囑咐過,若是自己出了事,讓他想辦法聯係“蘇老板”,並提到了一個緊急應對方案的代號“清道夫”。
為了戴罪立功,這個心腹猜測,“清道夫”可能指的不是消滅證據,而是要徹底除掉案件調查的“主要障礙。
這個信息讓李東沐的後背瞬間冒出一層冷汗。“清除主要障礙?”
“目標是誰,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趙明遠也帶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發現。
排查周雨桐最後一段時間的行蹤時,發現他在墜樓前一周,曾多次繞路前往城西一個廢棄的物流倉庫附近。
調查組秘密潛入其中,在那個倉庫極其隱蔽的角落裡,發現了一些殘留信號屏蔽器,即便過了這些天,依然有微弱的信號,同時地上還散落著幾個不同品牌的煙頭,而周雨桐應該是不吸煙的。
調查組猜測,那裡很可能是一個秘密的接頭或交易地點。
隻是對方十分謹慎,沒有留下更多有價值的線索。
“李書記,當前的情況十分嚴峻,對方很有可能狗急跳牆,我擔心您的安全……”
李東沐打斷了他的講話,目光卻更加銳利。
“恐懼解決不了問題,隻會讓我們自己失去判斷。對方越是要用這種極端手段,越是說明他們害怕證據被公開。”
“當然,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常規的工作渠道已經不夠安全,甚至可能被滲透或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