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北宋大畫家,曆史上對他的生卒沒有什麼記錄,但主要活動時間應該是北宋早期。”
“據傳因為其人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
“《宣和畫譜》中,也有對他的描述,‘鳳儀峭骨,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可知他的個性狂妄不羈,並沒有去爭世俗的熱鬨,也沒有去考北宋的畫院。”
“最初是學李成和荊浩,時間久了,覺得臨摹也不是個辦法。”
“感覺沒有出路,也沒有自己的風格,於是,就天天在外遊走。”
“後來乾脆搬到山裡住了。”
“傳說他在山裡一坐就是一整天,即便刮風下雪也不回來。”
“整日就觀察山水景致的變化。”
“就這麼逐漸成為一家。”
“後人將他與其師李成、董源合稱“宋三家”。”
“其畫作風格直接影響到了“元四家”,明朝唐寅以至清朝“金陵畫派”。”
“明朝書畫家董其昌曾評價其為‘宋畫第一’。
回答完的曹子建,開口道“怎麼問起這個?”
“因為昨晚,我收到了一幅疑似範寬的《雪景圖》,給我激動地一宿都沒合眼。”張好好答道。
曹子建聞言,渾身一激靈,急聲問道“現在畫呢?”
“嘿嘿。”張好好笑著從身後取出了一個畫筒,遞給了曹子建“子建兄,你給看看,這畫到底是不是出自範寬之手。”
曹子建接過,並沒有直接將其打開,而是問道“花了多少錢?”
“三萬大洋。”張好好答道。
“如果這是範寬的作品,你算是撿大漏。”曹子建開口道“即便不是範寬畫的,但如果是一幅宋畫的話,你也算撿漏。”
宋畫,那可是華國書畫當之無愧的巔峰。
其繪畫水準為曆代之冠。
這一切,跟宋代的畫院製度離不開關係。
當時整個北宋排得上號的大畫家,基本都被征召到皇家畫院,進行集中創作。
由於畫院的優厚待遇,使得這些大畫家們衣食無憂,能更專注地投身於藝術創作。
不僅如此,這畫院還給不同風格的畫家們了一個相對集中的環境裡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提高的機會。
不誇張的說,宋代的皇家畫院,在當時,算是全球最頂級的美術學府。
有位名家曾這樣評價過。
‘唐畫如麵,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
‘越往後,水分越多,近現代,已經有水無酒,不能醉人,薄而無味。’
隻是,由於種種原因,宋代的繪畫作品在流傳過程中或戰亂或自然災害,遭受了嚴重的損毀。
使得存世的宋畫數量極為有限。
在現實世界,根據專業人士統計,全球範圍內,存世的宋畫數量已經不過千幅罷了。
而且大多都在各大博物館當鎮館之寶。
這種稀缺性使得宋畫成為了藝術市場上的珍品,價格高昂,令人望而卻步。
此時,曹子建已經將畫卷從畫筒內取出。
隨著畫卷被打開,他發現,這是一張絹本水墨畫。
長將近兩米,寬有一米六。
開卷最顯眼的就是一座落了厚厚雪的山峰。
畫麵的最後方,是一片連綿起伏的雪山,畫的左邊,能看到山腰處還有一座寺廟。
圍繞寺廟飄著淡淡的霧氣。
再看看畫的右方,翻卷著雲霧從天上由隱而顯,由虛而實,飄到穀底。
典型的北方山水。
確實有範寬山水畫高,險,氣魄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