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幅畫以高度寫實的畫法,描繪了北宋都城邊梁的繁華景象。”
“但....”
說到這,曹子建語氣一頓。
“東坡居士的畫作,卻是反其道而行。”
“他對於繪畫,可以說是一筆草草,不求形似,反而注重神似和意境。”
“這給後來的華國書畫家開了一個無儘的法門。”
“乃至到了元朝,明朝,清朝,文人畫反而逐漸壓倒那種形似畫,成為主流。”
“這就是東坡居士的偉大貢獻。”
“是淑芬孤陋寡聞了。”劉淑芬聽完之後,忙道。
“很正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全知全能。”曹子建擺了擺手,這就著手將那幅手卷給收好。
而後,打開了第二幅。
這是一幅水墨絹本立軸畫。
長約一米二左右,寬50公分。
所畫之物為一株枯木,一塊怪石,外加怪石之後的幾株或高或矮的竹子。
同樣沒有落款。
蓋的是蘇軾當年用過的一枚閒章。
詩酒趁年華。
相較於那手卷,這幅畫的鑒藏印就比較少了。
隻有五枚而已。
其中四枚都是出自同一個人。
項元汴。
其中一枚為“畫禪”,是為董其昌之印。
而且還有董其昌的題詩。
而且,整幅畫的風格,給曹子建一種熟悉之感,就連整體感覺也不如上一幅那麼強烈。
如樹頂狀如鹿角的枝丫,尤其是挑出的小枝條,不僅雜亂飄若無骨,而且用筆略顯疲軟。
蘇軾論畫有言,“取其意氣所到”。
讓曹子建感覺這些小樹枝非蘇軾所繪。
還有畫中的怪石,用筆尖薄瑣屑,跟蘇軾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也有些背道而馳。
總體看下來,曹子建判斷,這幅畫跟蘇軾之曠逸、簡淨的畫竹風格略有不同。
至於那股熟悉之感,來源自仇英的山水畫能力。
“難道是仇英仿蘇軾的作品?”曹子建心中將其暫時定為了仿品。
就在曹子建將其收好,去打開最後一幅畫卷的時候,他聽到了肚子咕咕的聲音。
這聲音讓曹子建手上動作一頓。
倒不是他餓了,而是王伍。
曹子建舉目望去,看到王伍這會正盯著櫃台那邊的方向。
在那邊,劉淑芬正準備吃自己帶來的午飯呢。
她的午飯很簡單,兩個饅頭外加幾片蘿卜乾。
隻是就這麼簡單的午飯,讓王伍出現了吞咽口水的動作。
在王伍眼中,曹子建沒有看到任何色眯眯的樣子。
那唯一的解釋,就是王伍餓了。
曹子建見狀,這就朝著還在後院訓練的方廷喊道:“小方。”
隨著他話音落下,方廷從後院小跑到了曹子建的跟前,道:“老板,有何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