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二銅首居然還是個套裝任務。”曹子建若有所思道。
雖然說,集齊十二銅首的任務,有些難度。
但如果跟最善本《淳化閣帖》相比較的話,簡單的就不止一星半點了。
究其原因。
最善本《淳化閣帖》距今實在太過久遠了,有近千年的時光了。
加上又是紙本,保存下來實在太過困難了。
這世間是否真的還存世最善本《淳化閣帖》卷第一,還是個未知數呢。
但十二銅首就不同了。
現實世界所擁有的七尊,加上曹子建手裡的四尊,已經有十一尊銅首存在了。
而且那七尊銅首目前存在於何處,曹子建知道的一清二楚。
牛首、虎首、猴首和豬首,被京城保利博物館暫時借給澳省那邊的一個博物館進行展覽。
馬首在07年的時候被澳門一賭王以6900萬港元拍得之後,過了十來年,對方將其捐給了國家文物局,目前在京城的圓明園。
至於兔首和鼠首則是在華國博物館。
這七尊銅首,隻要自己稍微拿出點‘好處費’,都是可以借調出來的。
畢竟同淳化閣帖這種具有書法藝術傳承與發展重要裡程碑意義的真正國寶級文物相比,獸首其實無論從工藝角度,還是市場角度來說,其1000萬歐一尊的價格是非常不合理的。
之所以如此之高。
唯一的解釋,這是一場‘陽謀’。
眾所周知,華國人對某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特彆是圓明園的文物,有著特殊的情感。
因為這裡麵凝聚了太多曆史的屈辱和傷痛。
但就是有人利用這種“屈辱和傷痛”賺錢。
他們吃定了愛國人士肯定會花高價拍回這些原就屬於華國的文物,這就使得銅首的價格,一尊比一尊高。
至於龍首,雖然一直沒有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但是坊間對於它的消息一直都有流傳。
隻要花點心思去打聽,找到它,並非一件太過困難的事。
曹子建已經打算好了,回到現實世界後,先托人打探龍首的消息。
隻要找到龍首,剩下的七尊獸首,曹子建有的是辦法去借調。。
“收。”曹子建心念一動,將麵前的四尊獸首重新收回到了儲物戒指。
而後,繼續聆聽起腦海中還在響著的係統提示音。
五分鐘後。
腦海中的聲音終於停止。
經過一番統計。
瓷器有二十件。
銅器十六件。
書畫作品十三件。
玉器二十一件。
外加一對大冰箱。
其中並沒有讓曹子建感到特彆驚豔的能力獎勵。
倒是儲物戒指足足被擴充了近兩百多立方米。
由此可以想象寶箱內物件的品質之精。
其中,體量最大的並非那四尊銅首,而是那對冰箱。
當然,這對冰箱並不是現在家庭裡所見到的那種單開門或雙開門的冰箱。
而是乾隆時期的銅胎掐絲琺琅冰箱。
掐絲琺琅,就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藍。
眾所周知,古代冰箱跟現代冰箱完全不一樣。
古代冰箱不使用電就能使用。
現代冰箱必須接上電才能使用,所以叫電冰箱。
世界上第一台電冰箱誕生於1918年。
現在幾乎挨家挨戶必備。
華國人的概念很清晰。
櫃要有門,箱要有蓋。
上開蓋為箱,橫拉門為櫃。
而我們現在的電冰箱是橫拉門的,為什麼叫電冰箱而不是冰櫃呢?
這就跟華國的文物離不開關係。
在我國曆史上的冰箱,它出現的時候是箱形,上開蓋。
所以叫冰箱。
古時候,冰箱在炎炎夏日已成為一種奢侈的祛暑器具了。
用冰消夏這一習俗,由來已久。
兩千多年前《詩經》中就有詳細的描述。
那時的冰箱同這個名字一樣,就是儲存冰塊的箱子。
那些冰塊都是冬天開鑿好,儲存到冰窖中,留到夏天使用。
一開始多用陶器,到了春秋中期開始出現青銅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曾侯乙銅冰鑒。
可謂華國的冰箱之祖。
到了明清以後,木胎的冰箱最為常見。
曹子建得到的這對冰箱,就是木胎的冰箱。
木胎是木胎,但它表麵是景泰藍的。
這對掐絲琺琅冰箱分箱體和箱座兩部分。
箱體高60厘米,每件重達七十多斤。口大底小呈鬥形。
夏季來臨,冰箱內置冰塊,冰塊中可以放置水果,通過蓋麵的兩錢紋孔,散發冷氣,也可以達到降低室溫的目的。
每件有六個麵,包括蓋麵均為景泰藍。
露在表麵的五個麵位纏枝寶相花紋,豔麗多彩。
蓋沿處刻有‘大清乾隆禦製’的字樣。
底部一角有一小圓孔,為冰化時泄水之用。
底部的紋飾為寒梅。
冰箱兩邊有四個提環尤為彆致,以二龍戲珠為形,彰顯帝王之氣。
整體做工精細,琺琅釉色明亮,掐絲均勻流暢,莊重典雅。
掐絲琺琅“冰箱”既是清朝宮廷的日常用品,又因為其稀有性而顯得格外尊貴。
至於兩個箱座皆為紅木所製,四角鑲有獸麵紋。
單單這對冰箱,就占據了三個箱子的位置。
雖然這裡的箱子全部被曹子建收入了儲物戒指,不過他卻沒有急著離開。
而是拿出那些文物,一件件欣賞了起來。
畢竟華國的文物,除去它的曆史文化價值之外,藝術方麵的造詣也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欣賞文物,是每個古玩收藏者都喜好的一件事。
這一欣賞,使得曹子建完全忘記了時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