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輪胎、膠鞋,還能做密封圈……”
岩光解釋道:“當然,以前我們用它粘陶器,現在能賣錢,供娃娃上學。”
“你們這兒的娃娃都上學嗎?”
葉晨欣問,她注意到玉罕脖子上掛著個小小的書包,裡麵裝著課本和鉛筆。
“那當然!”
玉罕點點頭:“我們寨有小學,老師是從城裡來的誌願者,教我們漢語和算數。”
“真好!”
葉晨欣感慨道:“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軒轅坤握住她的手,輕聲說:“等我們安定下來,也資助幾個像玉罕這樣的孩子上學,好不好?”
“好啊!”
葉晨欣笑了,眼裡的光比江水還亮。
中午時分,竹筏停靠在一個叫「曼掌」的村寨。
岩光說這裡的製陶很有名,是傣族的非遺手藝,正好可以歇歇腳,嘗嘗村裡的竹筒飯。
曼掌村的房子還是傳統的傣家竹樓,但不少人家門口都擺著自製的陶器,花盆、水缸、陶罐,造型古樸,上麵刻著簡單的花紋。
村口的大榕樹下,幾個老人正圍著一個石臼,用木槌捶打著陶土,發出咚咚的聲響。
“這是在做「慢輪製陶」。”岩
岩光指著一個旋轉的木輪:“不用機器,全靠手轉,做出的陶器透氣,裝水不餿。”
火女立刻被吸引了,湊過去想試試。
老人笑著把木槌遞給她:“慢點捶,要把陶土捶得像棉花一樣軟。”
火女拿起木槌,學著老人的樣子捶打,可她力氣沒掌握好,一槌下去,陶土濺得滿臉都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玉罕遞給她一塊濕布:“姐姐,這個要輕一點。”
趙琰和張雪則在一旁看老人製陶。
老人的手指粗糙卻靈活,把捶好的陶土放在慢輪上,腳輕輕一蹬,輪子就轉了起來。
他的雙手在陶土上揉捏、提拉,不一會兒,一個陶罐的雛形就出來了。
“這上麵的花紋,有講究嗎?”
張雪指著老人剛刻上的波浪紋。
“是瀾滄江的水紋!”
老人慢悠悠道:“我們靠江吃江,敬水如敬神,做陶器都要刻水紋,祈求江神保佑。”
趙琰突然想起青銅鈴鐺上的圖案,從兜裡掏出來:“老人家,你見過這個嗎?”
老人接過鈴鐺,眯著眼睛看了半天,又用鼻子聞了聞:“這是「水神鈴」,以前祭祀江神的時候用的,鈴一響,江神就知道有人來祈福了。”
“那你知道,和這鈴鐺有關的祭祀,一般在什麼地方舉行?”
“月亮灣的「祭台石」。”
老人指著上遊的方向:“每年傣曆新年,我們都會去那裡,擺上陶罐、烤魚,還有新米,求江水平安,魚蝦滿倉。”
“祭台石……”
趙琰若有所思:“那裡是不是有什麼特彆的東西?”
“以前有塊大青石,上麵刻著和你這鈴鐺一樣的花紋!”
老人歎了口氣:“後來幾十年前發大水,被衝得不見了,有人說被江神收走了,有人說沉到江底了。”
趙琰和張雪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裡看到了了然。
那塊大青石,很可能就是藏著第二塊蚩尤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