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兩位太後下了旨意調查此事,但考生們依舊聚集在禮部門口不肯離去。
考生們並不相信朝廷對此事的態度。
大家寒窗苦讀幾十年,最後是這樣的結果,誰不氣憤?
人多又聚集在一起,有人一挑撥,群情激奮。
“調查?我看就是敷衍我們。他是內閣首輔,一切還不是他說了算!”
這就要提到年前朝廷出的一係列利民政策,當時餘首輔為了自己的聲望,把這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
當時傳揚的人就是這樣說的。朝廷還不是餘首輔說了算。
如今算是把自己給套裡麵去了。
有考生遲疑問道:“不是兩位太後下旨調查此事的嗎?”
“太後下旨?誰不知道端謹太後是他孫女。端怡太後根本說不上話!”
有人驚訝,“端怡太後竟然說不上話?可我瞧著京城的百姓對端怡太後很愛戴!”
“是呀,我年前來京備考,因為京城租宅子太貴,便在離京六十裡的鎮上租了宅子。那邊連鄉下的孩子都識字,說是端怡太後辦的學堂,還免束脩。”
“對對對,我也聽說了。端怡太後心善,最是關心百姓疾苦。”
有人知道內情,“你們不知道吧,一開始端怡太後並不讚同讓他做主考官。是端謹太後憑身份壓下去的。”
更多的話,這位沒說。但意思大家都懂。端謹太後是先帝嫡妻,以身份壓製端怡太後完全有可能。
“哼,他們餘家這是想把持朝堂。真讓他們得逞,這天下以後姓什麼還不知道呢!”
這話一出,就沒人敢接了。
大家心裡對餘首輔和端謹太後的怨氣卻越積越多。
當然,其中林文傑安插的那些挑撥之人功不可沒。
眼見學子們不買賬,禮部的人很是著急。
景泰帝在位的時候,也曾出現過考生鬨事。
不過,那時鬨的是科考資格的問題。當時是讓禮部進行核查。
這次,禮部尚書存在嫌疑,大家自然不會相信禮部的人。
竇尚書雖然不是主考,但整個科考都是禮部主持。考生們也相信,若不是禮部配合,餘首輔哪能那麼容易操控科考成績。
要知道科考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串通,可是設定了一係列的防備作弊的手段。
閱卷之前,需要經過密封、謄錄、校對等流程。
所以,考生們相信,禮部肯定有人參與。
其實這個流程對林文傑他們設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但相比純粹的作弊,難度還是低了很多。
最難的就是剔除各地的優秀考生。
雖然閱卷的時候看不到姓名和原籍,甚至連字跡也看不出。
但一個人的文風卻做不得假。特彆是那些優秀的學子,文風更為突出。還有各地的風格也有區彆。
為此,那兩位考官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把這些優秀的人剔除後,剩下的人明顯比江南學子差了許多,殿試時自然就排到了三甲。
當然,如此行事也不是一定穩妥,那不是還有三個漏了嗎?排進了二甲。
林雲紫把關之時,又剔了兩個出去。
到了如今這個時候,考生們已經認定了考官包庇江南考生。
最後,還是秦副都禦史親自出麵安撫。
“大家放心,現在我三司聯合調查此事,不會讓江南籍官員參與。待結果一出,立即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