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子和小崗村差不多大,也是一個貧困村,名叫西港村。
最近這段時間,楊副市長都在為這個小村子奔波,一心想找出讓村子經濟發展的方法。
西港村的曬穀場上,李國慶站在場外,望著樸素的人群正圍著楊副市長。
楊副市長蹲在地上,用樹枝比劃著:“鄉親們,咱們村要發展,光靠種地不行。”
就在這時,秘書快步走來,在楊副市長耳邊低語幾句。
楊副市長直起身,朝場外熱情地揮手:“鄉親們,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致富能手!相信大家在收音機裡、報紙上都聽說過他的事跡——雲瀾縣大坪鎮下崗村的李國慶同誌!”
人群中響起熱烈的掌聲,這陣勢讓李國慶吃了一驚。
他原本以為今天是來和楊副市長私下交流,沒想到是要當眾分享經驗。
看著村民們期待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氣,大步走上曬穀場中央。
“各位鄉親,大家好!我是李國慶。”他的聲音有些發緊,但很快調整過來。
曬穀場上響起更熱烈的掌聲,李國慶能從這些掌聲中感受到村民們對致富的渴望。
“國慶,你來跟大家說說下崗村的經驗吧。”楊副市長拍拍他的肩,“鄉親們學習的熱情都很高。”
李國慶撓撓頭:“說經驗談不上,最近我們村也遇到些問題。大家想知道啥儘管問,我保證知無不言。”
一個穿補丁衣服的中年男子舉手:“我來說兩句,李同誌,我們沒啥文化,也提不出啥問題。你就給算算,養羅非魚到底能掙多少錢?要是賠了本錢可不好。”
李國慶眼睛一亮,這正是他的強項。在開始搞羅非魚養殖時,他可是做足了功課。
“好,那我就說說。你們村的會計在嗎?拿筆記一下。”他清了清嗓子,“一畝魚塘養羅非魚,一年能收兩千斤。按現在市價八毛一斤算,就是一千六百塊。扣除前期投入,一畝魚塘也能掙三百塊。”
底下響起一片抽氣聲,老會計的算盤珠子劈裡啪啦響起來。
“要是做成魚罐頭。”李國慶從口袋裡掏出個紅皮筆記本,“一斤魚能賣到兩塊五。要是貼上出口標簽,能賣到五塊!”
“你說的可是真的?”村民們將信將疑。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
李國慶翻開筆記本:“這都是我統計的數據,白紙黑字記著呢。”
楊副市長接過話頭:“市農科院的同誌說了,咱們這的水質適合養羅非魚。”
“那得投多少錢啊?”後排有人喊。
“最近不是有貸款搞副業的嗎?你們可以先去貸款。”李國慶建議道。
一聽說要貸款,村民們頓時蔫了,交頭接耳起來。他們覺得貸款風險太大,萬一還不上可就完了。
楊副市長小聲問李國慶:“國慶,你想想還有什麼好法子?能不能不用花錢?”
“不花錢?”李國慶皺眉,“你知道的,我們下崗村和上崗村都是貸款創業的。不投入哪來的產出?”
楊副市長轉向村民們:“這樣,咱們搞合作社。二十戶一組,輪流照看魚塘。年底分紅,等技術成熟了再去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