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按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阿爾托莉雅最多也就是英倫三島上最強的土匪頭子,可是,一位來曆成謎的男子改變了這一切。
在曆史上,這位男子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大家隻能以賢者稱呼他。
他整頓軍隊,建立秩序,第一次在英倫三島上建立了王國,國王就是阿爾托莉雅,被稱為阿爾托莉雅一世,俗稱亞瑟王。
當年的曆史已經涅滅在風中,不過,唯一可以確信的是,阿爾托莉雅就是在這個時期,在沒有教會儀式的幫助下,踏入聖域,因為不是在聖主教教會儀式中踏入這個境界,因此,阿爾托莉雅不被稱為聖域,而是——傳奇!
這是歐洲曆史上的第一位傳奇!
阿爾托莉雅的十二位弟子,號稱圓桌騎士——這張由賢者發明的圓桌作為英國王室的聖物,目前保存在英國國家博物館後人參觀瞻仰。
這是一張很大的圓桌,在圓桌的上麵,有一張巨大的,可以旋轉的圓盤。就像是圓桌上麵另外放了一層較小的圓桌一樣。
這張很令東方人,尤其是天朝人眼熟的雙層圓桌,導致很有些參觀過英國國家博物館的天朝人——尤其是廣東人覺得,神秘的賢者大概、也許、可能應該是天朝人。
於是有位廣東籍曆史學家,很大不敬的發表了一篇論文——圓桌騎士還是餐桌騎士?論文中提到為什麼隻有十二位圓桌騎士?是不是因為這張圓桌隻能容得下十四個人共進晚餐?(加上賢者和阿爾托莉雅)
當時這個論點作為一個笑話廣為流傳,直到流傳到了歐洲為止。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這等於是指著彆人的鼻子罵彆人家祖宗,一般人都忍受不了,何況英國作為歐洲主要大國,英國王室還在呢!於是不尊重他國曆史文化、胡亂造謠生事等等罪名漫天飛舞著就奔這位廣東籍學者來了。
有人說國家為什麼不出麵保護這位學者,可是這明顯傷害了人家英國人民感情,而且這種事國家也不方便出麵保護啊。
這篇倒黴的論文幾乎引起了外交大戰,最後以該曆史學家正式公開道歉,從大學教師的崗位上調離作為結束。
反正,關於這張桌子,後來衍生出無數考古學家、曆史學家的口水仗,倒是養活了不少人,光是這個圓桌為什麼要設計成雙層,上層為什麼可以轉動,這方麵的曆史權威就出了好幾個。
嗯,另外說一句,英國王室目前的主要產業是各種王室品牌用品,其中,王室家具是一個不小的品牌,直到現在,歐洲會議上,凡是小組會議使用的會議桌,基本上都是這張圓桌的樣子,頂多大小、裝飾有所不同。
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解釋,是由英國教授托馬斯艾弗裡提出的——文件池理論,該理論認為,上層旋轉圓桌是用來擺放、傳遞文件用的工具,是圓桌騎士們,協助老師阿爾托莉雅一起處理文件、治理國家的工具。
統一了英倫三島之後,在賢者的輔助下,阿爾托莉雅勵精圖治,鼓勵海上貿易、海盜掠奪,人口生育,建設了比較完善的社會製度和法律,英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十年後,秣兵厲馬的英國,在亞瑟王——阿爾托莉雅的帶領下,大軍橫跨海峽,遠征教廷!
阿爾托莉雅高舉‘神愛世人’大旗,指責教廷阻隔了神明愛人的渠道,不但不是神明的代表,反而是蒙蔽神明的罪人!
各國王室態度曖昧,但是在教廷號召之下,整個歐洲的騎士蜂擁而至,高手雲集,一時間,法國境內,各色戰旗高舉(每個正式騎士,都有來自教廷授予的戰旗),當然其中還混有些名譽騎士,這些人的戰旗就沒那麼正宗了。
在法國境內,英國、教廷兩軍合戰,騎士先行。
騎士對戰中,十二圓桌騎士大發神威,連戰連勝,共計斬殺、擊敗各國騎士超過百人,最後引出教廷的神聖騎士團,以聖安東尼奧為團長的神聖騎士團共有騎士四十七人,乃是當時歐洲最強的戰鬥團體(騎士侍從不算),號稱是‘不問敵人有多少,隻問他們在哪裡!’的無敵強者團隊。
兩軍陣前,無數戰士眾目睽睽之下,圓桌騎士團正麵對衝神聖騎士團,阿爾托莉雅一馬當先,親手陣斬包括已經踏入聖域的聖安東尼奧團長在內正式騎士三十一人,斬鋼劍下無人生還,提劍立馬威震天下,萬馬千軍噤若寒蟬。此戰,神聖騎士團全軍覆沒,被後人稱為——戰旗折斷之日。
此戰之後,阿爾托莉雅被人稱之為——騎士王!
在大軍直指意大利的路上,阿爾托莉雅向世人公布了另外一條,不再依賴教廷的騎士之路——美德之路。
教廷的騎士之路並不是人人可以走的,許多停滯在騎士侍從境界頂端的騎士候補,往往因為無權、無勢、無錢,無法請教廷幫助自己舉行儀式,阿爾托莉雅的美德之路對這些人吸引力極強。
而騎士王阿爾托莉雅公布的美德之路共有八條,對應著八種人類美德,隻要騎士候補級的強者,對任何一條道路全心認同,無論是守護還是犧牲還是榮譽,隻要認為這條美德值得超越生死去堅持,就有機會爆發自己心底的力量,這種力量,為了區彆傳統騎士的戰旗,被稱之為鬥氣!意思是戰鬥的氣息。
有了幾個成功的例子之後,整個歐洲轟動了,連各國王室都開始扭轉方向,支持阿爾托莉雅的遠征,畢竟,絕對效忠教廷的騎士和不那麼在意教廷的騎士,當然隻有後者才是各國王室需要的騎士。
在以後的數年內,阿爾托莉雅儘得人心,圓桌騎士團追隨者無數,橫掃歐洲大陸,踏破教廷總部,當阿爾托莉雅斬下已經年過八十的教皇頭顱,宣布他為褻瀆神明之人(就是這位教皇在位的時候,阿爾托莉雅的母親和幼小的阿爾托莉雅逃亡英倫三島),奪取神器——荊棘冠冕的時候,整個歐洲都在她麵前俯首。
從此以後,接任的教皇不再對各國王室擁有廢立大權。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精神領袖存在,教廷也不再擁有絕對權威,上帝不再是教廷的專屬,阿爾托莉雅宣布——上帝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傾聽來自心底的聲音,就是傾聽上帝的聲音。
於此同時,一部分宗教人物,在教廷將被攻陷以前,逃亡東方。這些教廷成員,在東方君士但丁堡成立了另一個教廷,首領稱為大牧首;主教稱為牧首;一般神父稱為牧師。
分裂的教廷,讓各國王室喜聞樂見,在東方(歐洲的東方,不是亞洲)各國的有意無意支持下和西方各國對統一宗教戰爭的阻撓下,兩個教廷都一直存在下來。
直到現在,兩個教廷都變成了現代的吉祥物,這種情況下,兩個教廷更是隻能每年打嘴仗,宗教戰爭是萬萬打不起來了。
徹底擊敗教廷以後,阿爾托莉雅並未在歐洲稱王,而是退回英倫三島,專心在賢者的輔助下,經營英倫三島。這個行為讓她廣受稱頌,聲威一時無二,被稱之為‘神下騎士’,意思是騎士王阿爾托莉雅居於神之下,人之上,從此,阿爾托莉雅一脈有了一個獨特的稱呼——神下!即便是新任教皇,也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在以後的二十年中,英國從一個歐洲人眼中的不毛之地,遍布騙子、罪犯和惡徒的窮山惡水,變成了歐洲人眼中,文明、富饒、先進的國家。
在某一個日子裡,阿爾托莉雅傳位與自己的小女兒伊麗莎白,從此遠離人們的視線,據英國王室記載說,阿爾托莉雅和賢者夫婦二人,留下了一張紙條就失蹤了。
紙條上寫著“世界那麼大,我們去看看,勿念。”
就因為這個紙條,後來世界各地都出現了騎士王的傳說,反正沒有一個是有真憑實據的,騎士王的傳奇在世界各地漫天飛舞,連日本都有,要不怎麼說英國王室是世界上最傳奇的王室呢?這些世界各地的謠言傳說,至少也占了一半功勞。
從那時起,英國王位一直在阿爾托莉雅和賢者的血脈中間傳承,大部分時間王位上是伊麗莎白某某世,偶爾也有阿爾托莉雅某某世,而區彆就在於,伊麗莎白是正常傳位的女王,阿爾托莉雅則是從王室聖地,寧靜之湖中走出的繼承人。
奇妙的是,英國王室,阿爾托莉雅的直係血脈中,從來沒有男孩降生,所以,英國一直是女王在位,這在人類曆史中,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