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大明房地產爆發,外國月亮比國內圓
景泰三十四年,國企清查落幕。
國企再次揚帆起航,中樞又增加幾個國企品牌。
貴州茅台、五糧液、汾酒、西鳳酒、二鍋頭、老白乾六個白酒品牌,以及青島、哈爾濱、雪花、燕京、烏蘇五個罐裝啤酒品牌,以及吐魯番、阿爾卑斯、長城、拉菲四個紅酒品牌。
又成立十幾個貢茶品牌,形成品牌矩陣,全方位發力。
這幾年,白酒生意很賺錢,像西鳳、習酒、牛欄山、劍南春都是老牌子,在民間有不小的影響力。
但在外貿上遇阻,歐亞諸國百姓對白酒不感冒,除了蒙古人,沒人愛喝白酒。
倒是果酒、啤酒比較暢銷,但利潤太薄,容易被模仿。
皇帝的意思是,打造高端白酒品牌,賦予白酒金融屬性,成為硬通貨。
所以,清理國企之後,大明合並了所有白酒品牌,創立大明酒業集團,下轄六個白酒品牌。
西鳳酒並非國企全資,而是合資,這個牌子有兩千多年曆史了,原名柳酒,中樞改名為西鳳,乾脆國企控股,聯合本地一些老師傅,成立合資廠。
為了最大程度整合民間白酒產業,中樞對現存三十多家酒廠,進行全麵注資,占有一定股份。
共同推出高端禦酒,一共三十多個品牌的高端酒。
這種酒,會作為運動會、萬國來朝的官方招待酒,皇帝會直接和各國皇帝對接,直銷這種高端酒。
為了噱頭,不對民間銷售。
其實是變相饑餓營銷,把價錢吵起來後,再在國內銷售。
由老二十朱見濬親自操盤,策劃高端營銷。
茶品牌也是同理,中樞對民間現存所有茶品牌進行一輪注資,然後推出絕對高端茶品,壟斷世界高端市場。
王複手舞足蹈和皇帝說,描繪宏偉藍圖。
朱祁鈺卻不屑一顧:“大明喜歡的,亞歐諸國未必喜歡,朕看你們的心思,該放在葡萄酒上。”
可葡萄酒在歐羅巴泛濫,歐羅巴還想出口給大明呢。
“王卿,你費力這麼多也沒用,歐羅巴不喜歡白酒。”
朱祁鈺是看過答案的:“你倒是可以反向營銷,在國內吹噓在國外賣的多好,法國皇帝多麼愛喝,然後賣給國內的貴族,最好起個外國名字,聽著有逼格,地主老財就愛這一套。”
皇帝的打擊,澆不滅王複的野心。
趁著楚國寶船回航,大明又要派出三十艘寶船,隨楚太子朱佑樘一起,又派使臣,訪問歐羅巴諸國。
借此良機,打響高端品牌。
王複雖然想兩麵開花,但皇帝的意見,他也得重視,注冊一個離岸公司,反薅國內地主老財的羊毛也不錯。
大楚酒業集團成立,是中樞全資子公司。
羅馬酒廠成立,注冊羅馬白酒商標,整個白酒都用意大利文,裝的還是二鍋頭,準備賣個天價。
僅注冊品牌不夠,需要口碑和名氣,得營銷,就說法國皇帝禦用酒,不,法國皇帝逼格不夠,羅馬教皇禦用酒,羅馬牌白酒。
這波營銷十分低劣。
但效果非常好,從京師產,從京師發貨,就借用一個外國商標,竟然賣過了五糧液。
大明第一酒,五糧液。
這品牌還是朱祁鎮給打響的呢,但五糧液確實比茅台精良,會包裝會營銷,穩壓茅台一頭。
二十幾年了,銷量一直遙遙領先。
結果,被羅馬牌白酒給乾了,多少有點一敗塗地的意思。
王複發現地主老財太好騙了。
舉一反三,注冊羅馬茶葉,阿爾卑斯棒棒糖,法蘭西奶糖等等洋鬼子品牌,全部賣出天價,狂賺一筆。
不管中樞怎麼藏,時間久了也藏不住的。
很快就被商人扒皮,所謂的羅馬食品集團,注冊地是在羅馬,但產地卻是北京!
我們買的都是北京產的,和大白兔一個公司,一樣的奶糖,大白兔一分錢七塊,法蘭西奶糖一塊錢一塊!伱還買不到!還得說一句謝謝啊!
問題是,韭菜們不信啊。
還罵報紙是無良媒體,胡說八道,法蘭西奶糖和大白兔明明不是一個味道,阿爾卑斯裡麵有法蘭西皇帝不洗澡的臭味!
王複發現特彆賺錢,就全方位反薅國內。
並加大報紙宣傳,挖空心思想寫宣傳語,層出不窮的廣告,全用外文,漢字越少,那幫蠢貨越信。
各國抄完了,把埃及文魔改一下,也搬出來炒作,一準賣得爆炸。
景泰三十五年年終,羅馬集團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全年營收17億,淨利潤高達1.2個億,預計利潤可達到5億!
這個數字,直接讓內閣沸騰。
大明酒業集團,苦哈哈搞出口,搞高端,一年到頭一分錢沒賺,虧進去兩千多萬。
你一個山寨品牌,用的都是國內庫存,換個包裝紙,直接賣了這麼多。
換誰心裡能平衡?
問題是,那些都是庫存啊,以前賣不出去的東西,保質期都快過了,換一張包裝紙,賣得飛起,有口皆碑的好。
皇帝隻說了一句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倒沒說太多。
反倒重臣都在思考,民間很富啊,怎麼能想辦法,把民間的錢,收歸中樞呢?
景泰三十六年初,二十幾個外資大集團成立。
報紙上鋪天蓋地打廣告。
一時間,“外國貨”充斥整個大明。
民間資本也在跟進,整個景泰三十六年,外資公司注冊超過一千家,主要地是澳大利亞。
老百姓壓根不知道澳大利亞是哪,反正字兒多,肯定牛鼻。
卻不知道,那是大明的新地,就換個洋名而已,最好玩的是,澳大利亞語,是瞎劃拉出來的,連寫的人都不知道那是什麼玩意兒,但民間居然有人在研究澳大利亞語。
產品就彆說了,沾上外文名字,就賣到爆炸。
買買買!
一場“外資”的饕餮盛宴,在大明上演。
王複興衝衝進入養心殿,告訴皇帝,今年財政收入,可能會超過3億!
國企收入,可能達到20億!
朱祁鈺以前真沒看出來,王複是個營銷天才,老二十也不錯。
一場外資盛宴,第一頓肉吃得滿嘴油,而這口湯估計能喝十幾年,等孩子們長大了,還能收割孩子們一批情懷,賺大了。
就是二十年後,這些集團的口碑血崩。
崩就崩唄,誰讓你們蠢比了。
隨著中樞發行金幣,大明盤子裡的現金,已經超過了200億,甚至更多。
中樞在非洲發現了黃金礦,但開采的黃金,是要還給皇帝的,還要支付利息。
這裡麵的黃金,皇帝也在占股。
王複和皇帝密談很久。
“王卿,要記住一點,進入中樞的錢,要花出去,錢要流動起來才是錢。”
朱祁鈺認真道:“實在沒地方花,就投資基建,讓錢回到老百姓口袋裡。”
“反複流通,錢就會升值。”
王複卻麵色發苦:“陛下呀,您說得簡單,可基建搞了二十多年,還有什麼沒搞的呀?路都修遍了,橋是不該建的也建了,學校是蓋了一座又一座,就算是未來有十億孩子上學,也夠用了呀。”
沒錯,民間過度基建,是皇帝支持的。
現在就該出現新技術,比如蒸汽機,帶動全行業大變革,才能拉動第二次消費。
問題是蒸汽機研製出來了,但無法量產。
電,在景泰三十年的時候就出現了,有人提出了電的理論,皇帝還投進去不少錢,到現在連個鬼影子都看不到。
各行各業,都進入瓶頸。
這些年,中樞從歐羅巴引進十幾萬各方麵人才,但技術這東西,就是緩慢的。
難道隻能投資房地產?
房地產是最好的蓄水池,讓資金進行新一輪流動。
以前朱祁鈺最討厭房地產,可走到這一步,才發現吹大房地產泡沫,未嘗不是一條路。
“藩國基建呢?”朱祁鈺忽然想到了,大明是兩條腿走路,本土之外,還有無數藩國呢。
王複卻不看好藩國基建:“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沒錯,藩國距離大明太遠,基建回本周期最少二十年,現在投資了,以後萬一巨虧,這些錢就流入藩國了,得不償失。
“那就發展房地產。”
朱祁鈺拍板。
國內房價開始漲價,各地出現了炒房團,從京師開始炒,把房價炒得越來越高。
房價越漲,自然就帶上了金融屬性。
聰明人開始入場了。
但房地產真正賺的是傻子的錢,最先入場的人反而賺不到他們的錢,賺的是最後一個接盤人的錢。
擊鼓傳花,傳到最後一個人手上就接盤。
但聰明人,也容易被現實迷住雙眼,然後變成最後接盤者。
跳出圈子的人,要麼是清醒者,要麼是知道政策走向的人權貴。
基建回報率低,皇帝本不想發展房地產,因為房地產意味著城鎮化。
關鍵是,銀行巨額資金就躺在銀行呢,如果財政收入繼續躺著,那麼大明就是一潭死水了,逼著拿房地產充當蓄水池。
皇帝的本意是當蓄水池,房價輕輕漲,把中樞的錢放進去就行了。
可房地產一旦發展,皇帝也無法叫停。
而這,就意味著得罪了權貴階層。
因為最先進場的是他們,這不割我們呢嘛!
他們還能給皇帝賣命了嗎?
所以朱祁鈺按下房地產啟動鍵,一切就脫離他的掌控了,房價一路飆升,僅僅一年,就翻了一倍。
整個景泰三十六年,整個大明爆發出前所未見的繁榮,熾烈繁花。
高端奢侈品,消費量激增。
以前明人是精打細算,現在是花錢大手大腳,甚至逐漸興起了貸款風潮,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
民間各行各業肉眼可見的極致繁榮,所有人洋溢著笑臉,仿佛手裡的銀幣,不是錢了一樣。
人也變得得意誌滿,說話變得極為張狂。
一切都是因為房子漲價!
房子漲價了,未來前途一片光明,甚至,有的人找到了發財的捷徑,炒房!
買賣一套房子,比你辛苦賺十年都要強,那誰還會鑽研一項技術了?整個社會陷入極度浮華之中。
最關鍵的是,他們口袋裡沒錢啊,這是虛浮主義,是假想主義,一切的繁榮是吹出來的,是臆想出來的!
可是,一個虛無的泡沫,把所有人罩住了,大明徹底變了。
這種極致的繁華,把中樞重臣都嚇到了。
皇帝數次下旨,倡導民間簡樸等良好風氣,但都把皇帝的話當放屁,房子這麼值錢了,我還會缺錢?
下館子成了今年最熱的詞彙。
以前大家忙了一年到頭,也舍不得去飯店吃一頓飯,現在,隨隨便便就下館子,家裡不愛吃就去飯店吃,家裡做的不好吃就去飯店吃,甚至出現了“為什麼不天天在飯店吃?”這樣的風潮!
整個大明躁動起來了。
二十億人的躁動。
整個社會進入極端不平衡的發展階段,不是人和人的不平衡,而是思想不平衡,思想跟不上快發展的節奏,儒家思想遭到了質疑。
少有的清醒者,被罵為老頑固,跟不上時代的老廢物。
同時,給移民增加了巨大難度,因為大明實在太幸福了,誰願意去那苦哈哈地方受苦去呀?
移民從好說好商量,變成了強製。
按照戶籍人數出丁。
快、富、狂,成為景泰三十六年的主基調。
即便皇帝呼籲,中樞下旨,也擋不住這種風氣,反而民間出現了皇帝落伍的聲音,該讓太子登基。
大明進入所謂的“快”發展時代。
甚至,一度皇帝想按下房地產休止符,卻被中樞群臣勸阻,因為成績單太漂亮了。
景泰三十六年,財政收入飆升到5億,國企總收入高達37億,皇家商行總收入超過30億。
民間財富,整體翻了一倍。
大資本不知道翻了多少倍,這是大明建國以來,從未見過的一幕。
就算皇帝想按下休止符,恐怕也很難了,因為房地產的發展完全背離皇帝的發展軌道,根本無法叫停。
年末時,皇帝忽然下旨,強令擁有百萬資產的資本,拿出20注資技術行業。
內閣上下是反對的,卻被皇帝都罵了一頓,讓他們滾出去跪著。
朱見淇很久沒見到他爹如此震怒了。
大明明明發展這麼好,皇帝為什麼要生氣呢?
現在正是快發展的良機,應該加快房地產的擴張速度,而不是投入什麼狗屁技術。
財政收入5億啊,景泰八年時候才600萬兩啊,這是翻了多少倍啊!皇帝為什麼還要生氣呢?
朝臣也沒明白。
倒是三緬總督丘濬上疏,言明房地產對各行各業的毀滅性傷害,甚至對民風的毀滅性打擊。
他建議,按下房價休止符,去杠杆去房價金融屬性。
他卻遭到了諸多資本群起而攻之,大罵丘濬不懂裝懂,有的還扒出丘濬的私生活不檢點、兒子科舉舞弊等等問題。
民間吵得熱鬨,宮中也挺熱鬨。
“陛下,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最多三年,財政收入就能過十億!”
王複語氣激動:“十億呀,那是以前幾百年也看不到的錢啊。”
朝臣看在錢的份兒上,不願意去看這件事的弊端,而是極力鼓吹房地產的未來前景。
“陛下,就算您強按休止符,等太子登基,難道太子還能不做嗎?”王竑一針見血。
皇帝你能壓住天下資本,背離天下人的人心做事。
可太子能嗎?
他有這個資本嗎?他能不被如此巨大的利益蠱惑嗎?
朱祁鈺心亂:“王卿,彆人見利起早,您難道也看不透徹嗎?”
王竑今年七十了,是老資格了。
算得上朝中的定海神針,和商輅、彭時,並成為中樞三老,是皇帝最倚重是三個人。
“陛下呀,看得透徹又如何?”
王竑苦笑:“這是真金白銀啊,誰不喜歡?以前中樞瞻前顧後,說來說去不就是差錢嗎?”
“您忘了,前些年為了錢發了多少次火。”
“當時還擔心農業稅停收,中樞該如何發展呢。”
“現在財政收入這麼多,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嗎?”
有錢,就有一切。
朱祁鈺看向商輅。
商輅苦笑一聲:“陛下的擔心,老臣明白,無非是虛假繁榮,是泡沫。”
“其實百姓兜裡並沒有錢,但他們卻被高漲的房價迷惑住了,願意掏出兜裡的錢,拿出來花。”
“而且,隨著房地產爆發,各行各業的發展更顯頹勢。”
“所以您擔心,一旦房地產暴雷,大明就會被崩得四分五裂。”
商輅看得透徹。
皇帝其實很討厭這種沒技術含量的發展,房地產是最沒用的東西。
“可陛下,您總說工業化,工業化的資本從何而來呀?”
“大明沒有去野蠻殖民,缺乏巨額原始積累。”
“根本無法推動工業化。”
商輅不愧是大牛,半路出家,對經濟看得這麼透徹。
“還有,銀行這些年,存了多少銀子呀?”
“完全存在銀行,給銀行造成了極大的行政負擔。”
“如今信貸行業發達,使得銀行裡躺著的錢,也流入了市場,再次撐大了大明的資金盤子。”
“有房地產推動,老百姓手裡的錢,也被二次投到市場上,進行多次流通。”
“中樞的原始積累,有了;民間資本積累,也有了,老百姓呢,靠著房產,也富了起來。”
“最關鍵的是,西邊不是發現了海量的金礦、銀礦嘛?陛下已經派出百艘寶船去西邊,把金銀運回國。”
“隻要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錢加上勞動,就是價值。”
“老臣反而覺得,不慌。”
彭時接口道:“陛下,隨著大明高度繁榮,無數外資湧入大明,國內市場上湧進來大批資金。”
“房地產這麼發展,還有點通貨緊縮呢。”
“陛下既然有防患於未然的心思,那麼就設立嚴格監管,尤其對房地產市場,以及炒房團、民間資本的監管。”
“隻要監管得力,就算出事,也是小規模出事,整體大盤不會崩的。”
“最關鍵是,有了房地產,大明的資產能在國內順利流通,撐大資金盤。”
“同時,也給中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這筆錢是投基建、教育、行業投資,都沒有問題的。”
“除此之外,房地產能帶動相關聯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大規模產業鏈,促進大明經濟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