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_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

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1 / 2)

第378章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節日傳承,增強華夏歸屬感認同感

朱佑榶住在西宮,是由燕王府改建的,被皇帝命名為萬壽宮。

冊封太孫後,朱佑榶就住在這裡。

主要是老皇帝稀罕孫子,不讓太孫在勖勤宮裡受氣,就搬去西宮住。

太孫妃謝氏絮絮叨叨的:“皇爺爺身體不好,後宮諸位貴妃又都年老,需要照顧,臣妾這個做太孫妃的,應該去照顧皇爺爺。”

朱佑榶翻個白眼,你是樂意入宮嬉鬨去吧。

皇帝支持下,景泰四十年,他娘太子妃從談貴妃手裡,接過來後宮政務,統攝六宮。

近幾年,皇帝又支持太子妃辦詩會,邀請各家大臣家的婦人,進宮談論詩詞。

宮中熱鬨著呢。

他明白,皇爺爺這是走夫人路線,為他爹籠絡群臣,坐穩太子之位。

侍奉他的太監,有很多白人,他們都是被大明征服的地方,挑出來的俊美、聰慧的孩童,送入宮中遴選,進行閹割。

宮中的新式教育更是,受過皇族教育的,都會崇拜景泰帝。

朱佑榶由著太監梳洗之後,換上休閒裝。

可能是謝遷給嬌慣壞了。

謝氏念叨起來她的好友來,她的好友都是胭脂馬,恨不得把皇宮給拆了。

當時他看中謝雪怡的時候,皇帝還說他,為什麼不找個像他娘那樣賢惠的,這個謝氏就是匹野馬嘛。

那是皇奶奶最喜歡的花瓶啊!

“萬壽宮有什麼意趣,哼,都是你的側妃,這個不能管,那個管了伱不開心,臣妾管什麼管?”

“你還是好好打理萬壽宮吧。”

這女人性子太跳脫,當年剛進宮侍奉的時候,皇帝就覺得謝遷生了個百靈鳥似的女兒,嘰嘰喳喳,話又多又密,根本不像謝遷。

“皇爺爺真的有先見之明啊,這頭發太難打理了,等我登基後,一定要發布剪頭發令。”

進宮中,說是侍奉,其實是學習。

謝雪怡其實都想剪成短發。

皇帝倒是讚成剪短頭發,男女頭發都可以剪掉,奈何民間反對聲音太大了。

不止她,太孫十幾個姬妾,都是女學子,獨立、自主、自愛的思想泛濫,連朱佑榶都看著頭疼。

皇帝沒宣傳個人主義,但在所有教科書中,都會悄悄地往自己身上家神性光環。

彆看現在夫妻倆感情不錯,當初人家謝雪怡可看不上太孫,當時還不是太孫,但也看不上。

連他爹太子看著這些不守規矩的宮娥都難受,一個個非常沒規矩,老皇帝對身邊人最是寬仁。

皇帝更看重對她們的教育,也方便皇子們近水樓台,他也能考校這些官小姐的品性。

除非官小姐們想爬上龍床,或者父兄犯了大罪要被誅族,不然是很自由的,說話自由、讀書自由。

謝氏侍奉他換衣服,朱佑榶甩了甩長發:“難怪皇爺爺說要剪了頭發,這也太熱了。”

他爹雖然是太子,其實和皇帝差不多了,朝政大事,乾綱獨斷,除了沒坐在龍椅上,他就是皇帝。

她全名謝雪怡,名字是他爹太子賜的。

不過,朱佑榶還真就喜歡她這股蠻橫勁兒,他喜歡胭脂馬,而不是乖乖女。

朱佑榶一拍腦門,是沒怪罪你,是我去請罪跪了兩個小時。

朱佑榶不在府邸多待,喝盞茶後,換上休閒短袖,詹事府,和幾位師父探討皇爺爺今日這番話。

朱佑榶很無語:“前年你去養心殿伺候,把皇爺爺的瓷瓶給碎了;去年年夜宴,你把皇爺爺的龍袍給汙了,也就皇爺爺念你年幼無知,換做我爹,皇爺爺準抽他。”

這年頭,女子的頭發更難打理,收拾一次,忙乎半天。

謝氏吐了吐舌頭:“那時候人家年齡小嘛,不懂規矩,皇爺爺也沒怪罪臣妾呀。”

又在宮中侍奉過三年,讀的是紫禁女學,所以她是有很強的女權思想的。

“我的爺,您可不要胡說,連皇爺爺都擋不住民間輿論,您這句話要是傳出去,民間文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你噴死。”

謝雪怡翻個白眼,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

她在宮中接受過正統的皇族教育,對皇帝是一萬個崇敬,這種崇敬、敬畏是深深紮在心裡的。

皇奶奶去世後,他爺爺睹物思人,若非他爺爺年紀大了,早把謝氏給廢了。

也就老皇帝慣著這些官小姐。

他皇爺爺就喜歡他娘,他爹太子也沾著太子妃的光。

每年,各地都會特定送進來一批人當太監,其中藩國送來的比較多。

還真是,當初朱佑榶追她可費了大力氣了。

“你可打住吧。”

“還是去宮中好,姐妹們多,還無拘無束的。”

皇帝可明說了,不讓她去,他看見她心煩。

謝氏自幼讀女學,接受的先進思想。

這幾年,在宮中伺候的以白人為主。

皇帝不喜歡黑人,太子、太孫都不喜歡,白人長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強啊,湊合著用吧。

明人做太監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產生派係,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宮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顏色豔麗的女童,送來宮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為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說了,這些外夷在大明沒有根基,皇帝用著也放心。

皇帝有一個叫影子的特務機構,主要就從外夷、養濟堂孤兒中挑選人才,從小就培養,一直隱藏在暗處。

影子裡有多少人,誰是頭目,這些人藏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連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見淇的詹事府裡沒有成員,但太孫的詹事府裡,配備的超級齊全,年輕乾才,全都放在太孫詹事府裡。

但可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親,有了孫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對其他幾個孫子也不錯。

朱佑榶詹事府裡還有一個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見涯,他的親叔叔。

老四十朱見溽分封出去後,在朝中處置政務的,基本是太子、太孫和老四十一,偶爾太子家的幾個兒子,也跟著處置政務,但參與不多。

很顯然,太子沒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貪權、霸權,但卻懂得放權,抓重放輕,不止對太子,對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權給下麵。

就說財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卻額外加了半成。

並且提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一切按政績說話,能乾的官員就要大加獎勵,不能乾的庸臣就要滾下台來。

地方財物截留太多,導致中樞朝臣都擔心,地方是否會自治。

可現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沒自治,地方發展迅猛。

跟誰乾有好處,大家心裡都有本賬。

皇帝向來不吝惜賞賜,甚至將很多約定俗成的分帳方式,放到明麵上來,潛規則變成明規則。

就說官員,以前不許經商,可防住了嗎?

現在允許經商,允許獎勵。

朝代變了嗎?大明變了嗎?

沒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這樣,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隻要你有能力,皇帝就會喜歡你,你想做什麼官就讓你做什麼官,你想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

沒錯,弊端很大,但大明發展如此迅猛,難道不是因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嗎?

以前千防萬防,防住了嗎?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當又立,想要發展,還想讓官員做聖人。

皇帝是彆談感情,就談錢。

太子是,談感情,還得談錢。

問題是太子遠沒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給太子、太孫去管,對內閣八部六寺重臣,極致信任;對地方督撫,給予最大程度支持;對於藩國,傾其所有的給予。

再看看內閣官員序列,皇帝是緊著年齡大的官員先讓他們做首輔,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過過宰相的癮,太師、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將配享太廟?

紀念文臣武將,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廟祭祀的文臣武將有多少?

這是人情味啊。

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個封爵都摳摳搜搜的。

沒錯,一個封爵,要賞賜的東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製。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勳貴滿門都招進學校裡,進行培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多掙爵位。

景泰朝,封國公十四位,侯爵過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襲的武將不計其數。

你是軍中武將,你會支持誰?

皇帝從來沒說過,爵位多,負擔重。

反而總詔來勳貴家主入宮,一頓臭罵,逼迫他們的子侄族人從軍,建功立業,爵位皇帝從不吝嗇。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還要在他們立下戰功的地方建廟祭祀的,還要辦授勳禮,給武將們授勳,賞賜府邸、工廠,各種東西變著花似的賞賜。

還有戰爭中戰死將士的遺孤,都是皇帝掏錢養著的。

軍中上下,誰不得說皇帝夠意思,為這樣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說軍餉,絕對一分不少的發下去,隻會多發,不會少發,隻會早發,絕不晚發。

各種補貼,皇帝變著法似的賞賜,隻多不少。

對軍中戰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將每個戰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讓後人銘記。

皇帝做了這麼多,在軍中必然備受愛戴。

太子呢?

太子對一個爵位都摳搜,何況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賞賜了呢,就說勞軍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萬左右,全出自內帑。

這筆錢,可以不支出的。

不勞軍照常打仗,以前也沒有勞軍錢,但皇帝覺得不給發錢,發東西,吃掉,像斷頭飯一樣,吃頓最好的再上戰場。

不給,照樣上戰場。

皇帝卻肯花。

對於承嗣的武勳家族,也是百般照顧,甚至,天下武勳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勳貴,皇帝是逮著誰想罵就罵,但這些勳貴沒有一個怨恨皇帝的,因為皇帝罵他們是為他們好。

罵他們是讓他們的旁支族人出來從軍,去戰場上掙爵位,罵他們是讓他們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掙世券。

皇帝從來沒說過節約軍費開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讓所有武勳學兵法,去打仗,去立功,總說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這份心胸,太子就沒有。

就說朱永,參加過奪門之變,皇帝沒殺他,已經是法外開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榮封保國公。

朱儀於去年過世,皇帝直接下旨,贈昌平王。

朱儀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還不夠意思嗎?

勳貴上下還有什麼可說的,跟著這樣的皇帝乾,有沒有前途?

皇帝隻看戰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賞。

再看看於謙,生前是郡王,死後獲贈親王爵,大明絕無僅有,死後配享多廟。

景泰五十年,皇帝對徐達、常遇春、馮勝、張玉、朱能等進行一輪追封,全做了親王,並對開國公侯的後人,也多加賞賜,鼓勵他們上戰場,為自己掙一份爵位回來。

張玉的後人,英國公一脈是怎麼對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嗎?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許抹殺,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這份大方,彆說太子,太孫也自愧不如。

這種追封,看似一道聖旨的事情,但要經過繁重的禮儀、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錢的,而這錢是要永遠花下去的。

皇帝舍得花。

據說。

皇帝打算昆侖封禪回來,根據黃帝紀年來算,景泰五十年,是開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對華夏有突出貢獻的人。

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為這4203位英靈,在昆侖山上設廟祭祀,未來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讓後人永遠記住對華夏英雄。

皇帝毀了彆人的文明。

卻對自己的文明,視若珍寶。

從景泰五十五年開始,就在民間征集曆史上的英傑了,民間反響非常激烈,因為人選太多了。

當年皇帝提出感動華夏英雄人物,和感動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間就引起一片好評。

這幾年,年年都辦,英雄人物,值得永遠銘記。

中樞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傳,邀請小說家,按照曆史上的英雄書寫小說,永遠傳承下去。

今年昆侖山封禪。

明年就開始為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昆侖封禪中,皇帝還會立皇帝廟,將曆朝曆代為華夏做出突出貢獻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單獨立廟。

朝野上下,竟沒人上疏皇帝,認為不該興師動眾雲雲。

因為這是自己的曆史。

皇帝重視自己的曆史,這是光榮,天下百姓當與有榮焉。

這樣做的政治信號更加明顯。

大明疆土太大了,諸族都需要認同感,得為這種認同感,尋找一個根源。

皇帝廟,不能隻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韋、高句麗、朝鮮、倭國、匈奴、突厥、西遼、蒙古等等,這些國家,也屬於華夏曆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廟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歐洲等地區有作為的皇帝,也可以挑幾個功勳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亞曆山大。

祭祀個幾百年,世界認同感就來了。

這樣就解釋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統的,本來就都是華夏古地,華夏支脈互相攻伐,導致各國暫時分開了而已。

如今大明,統一華夏,讓各族同胞,回到母親的懷抱。

所以呀,大明繁榮,是天下的繁榮,是華夏萬族的繁榮。

這種先見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舍不得這麼多錢。

就說在昆侖山上修宮殿,要花多少錢?以後維護要花多少錢?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尋根溯源,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嗎?

皇帝卻說有。

為什麼蒙古人為大明征戰,僅僅因為大明強嗎?

不全是。

因為大明朝廷把他們當成人,因為大明把他們當成同胞,因為大明對所有有功之臣,是一視同仁。

看看倭人,近幾年出現了十幾個侯爵。

倭國為了大明占領世界,死掉了300萬人啊。

這幾年,明人不停往倭國移民,除了沒有直接收複倭國外,倭國已經完全是大明的附庸了。

封幾個侯爵,虧嗎?

還有臓兵,從雪山往下打印度,臓兵出了多少力?

就說宮中,有多少佛兵拱衛皇帝?

苗瑤彝壯就彆說了,他們是南征的主力軍,多少人血染疆場,難道不該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嗎?

大明西征,征召了多少維人、回人,殺得鹹海一片白地。

蒙古諸部,為了大明死了幾百萬人。

難道蒙古人的皇帝,不該入祀嗎?

應該!

大明不單單是漢人的大明,是天下各族,蒙古、維、回、臓、苗、瑤、彝、壯、索、朝、倭共同的大明,各族和漢人一樣,都是華夏人,享有一樣的權力。

景泰五十六年,倭國誕生第一個進士,雖然這個進士是漢人,但也是在倭國土地上長出來的漢人。

各族都有官員在朝中效力,都有兵卒在軍中效力。

他們的曆史,同屬於華夏。

華夏這個概念,必須擴散到全球去,這才是華夏。

大明必須要祭祀。

不止在昆侖山搞祭祀。

皇帝打算封十大名山,每座名山,都要設下祭祀,增強國家認同感。

這十大名山,要散布整個大明,像朝鮮、倭國、緬暹、婆羅洲都要有,讓當地人不能脫離大明。

隻是第一次封而已,接下來就多封,世界都要封,弄個一百座名山,一百條江河,全世界一起祭祀。

文明不能斷,根源不能丟。

為了文化根源。

皇帝還設定了特定節日,國慶、元旦,還有傳統節日,皇帝讓天下人都過,必須要過。

尤其是過年!

全體華夏40億人,必須過同一天的除夕,同一天的大年初一!

景泰五十年,皇帝又規定了官方節日,強製放假,除夕和元宵,連放十五天。

清明、端午、中秋、國慶、元旦統一放三天。

像二月二、七夕等放一天。

也是為了促進旅遊,也是為了讓天下人銘記節日。

至於聖誕、萬聖什麼的,以及各國的節日,都不是法定節日,私下可以過,但不放假。

一切,都是為了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

“大侄子,換做你是你爺爺今天這般地位,能如他那般,過苦行僧一樣的日子嗎?”

朱見涯問他:“朝堂上,你爺爺一呼百應,你能如你爺爺那般克製自己,絕不濫用權力嗎?”


最新小说: 清冷師尊被迫擁有萬人迷體質 魔物娘入侵世界求生法則 前夫更愛養妹,我和離婚律師出雙入對 異門修仙錄 我在九界斬魔 手眼通天 暗戀的學霸不甜,換混子哥明戀 魔門少主違背祖宗,上岸洗成正道魁首! 渡執錄 我在大明忙種田,平推東瀛美利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