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ass=”ntentadv”老皇帝推動工業革命發展的錢,是和藩國做生意賺的。
因為移過去的是明人啊,是本就有較高素質的明人,他們到了哪裡都是要消費的,有消費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經濟,就有賺頭。
新地發展需要工具,老皇帝有技術有工具,就和藩王一拍即合,賺的錢投回大明,又親自下場促進大明社會發展,促進工業革命。
整個工業革命的投資額,幾乎都出在內帑。
這就是大明工業革命的根源。
不是搶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是乾出來的。
這條路雖然慢,卻是最適合大明王朝的一條路。
大明能創造出來,藩國也能乾出來,這裡擁有世界上最勤奮的人啊。
老皇帝是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
就和勇士想保王朝,還要練新人一樣,最後啥也得不到。
最終,這道決策還是沒推行。
民間罵聲一片,都在喊累。
朝廷也在想辦法解決,儘量做到早下班,儘可能不加班。
結果工廠主個個哭訴,都說市場行情不好,再不加班隻能倒閉了。
沒錯。
市場行情確實在變差,但僅限於個彆行業。
因為市場同質化過高,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市場並不萎靡,像麵向青年的產品,銷量都是不錯的,可一些廠子,固守老一套,並不肯推陳出新,造出來一些老破舊產品,無人問津在所難免。
年初時戶部進行市場調查,發現市場偏向於年輕化,現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人群,是市場主要消費對象。
因為這個歲數的人,沒有房產壓力,也不著急結婚。
他們就有錢消費的。
可現在市場上的企業,還麵對於婚慶市場和嬰幼兒市場的,這就造成了,年輕市場一片空白。
比如年輕人喜歡萌化了的小卡通人物,類似的手辦、小掛件卻很少,年輕人想買買不到,就算買到質量也很差。
年輕人去旅遊,也不看人文景觀,他們追求的是舒適、放鬆、自由行,而不是特意去看什麼景觀,單純的是買一張票出去走走,看一看而已。
窮遊,成為一種時尚。
憑什麼我旅遊就要買東西呀?憑什麼我旅遊就是來看景觀的呀?
我單純的是想換個城市,躺著而已。
年輕人旅遊會斤斤計較,對不該花的錢會據理力爭,該花的錢絕不含糊。
開始追求自己享受,比如一些高端酒店,以前都是無人問津的,近幾年,有年輕人入住,剛開始以為都是富五代呢,一問才知道就是一個普通工薪階層。
住高檔酒店因為舒服,不喜歡噪音,不喜歡快生活,喜歡慢生活。
而高檔酒店的配套消費,他們又極度反對,對於高檔酒店內部的餐食,因為覺得貴而不肯吃,反而會點外賣。
他們也不去景點打卡,隻是宅在酒店裡,反正住酒店的錢是一分不白花。
抓準年輕人的心,市場銷量肯定是不錯的。
可做廠子的人都有幾十年經驗了,都是老人了,他們沒經曆過市場自然淘汰。
這回市場就會給他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他們以前起家,靠的是政策支持,是朝廷給的福利政策,導致這批人成功了。
說白了,這些人是沒經過市場拷打的,純粹是皇帝把飯喂到他們嘴裡了,然後吃到時代紅利罷了。
而經過市場真正的洗滌,他們必然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原因很簡單,沒經過苦難的人是永遠不會懂得苦的,他們過得太順了,一定會摔得很慘的。
市場最無情,看重的永遠是價值,對沒有價值的人隻會無情拋棄。
破產重組,是必然要走的路。
朝廷不可能關注這種小廠子的,朝廷的眼光是關注在整條產業鏈上,在著眼於全局上。
近幾年雖然受到歐洲瘟疫的影響,但隨著逐漸通航,經濟自然會恢複,甚至會比前兩年更強勁。
國內市場也欣欣向榮,沒有金融危機的跡象。
因為大明有足夠的付費人口,能夠消化掉市場上的商品。
在市場正常的情況下,工廠銷量不行,隻能找自己的原因,老皇帝可不會對這種被淘汰企業進行幫扶的。
朝廷在這一方麵,極為冷酷。
市場優勝劣汰,是必然選擇,中樞不會參與。
而工人們都在呼籲增加休息時間。
中樞隻能呼籲,沒有強製。
然而,民間工廠對中樞的呼籲純當放屁,沒人搭理,這就讓戶部尚書十分尷尬。
他一怒之下,向皇帝上疏,每周休息兩天。
其實,休息,是經濟下行的表現。
休息,意味著停工,意味著生產速度變慢,如果一個企業在上升期,絕對會想方設法的加班、招人。
隻有企業發展不行了,才會讓職工休息。
中樞也不可能強製休息的。
這種強製休息,是破壞整體經濟環境的。
所謂休息,都是順勢而為,因為企業發展變慢,美其名曰休息,企業也是給自己續命,職工也能忙裡偷閒。
對中樞而言,其實也不希望職工休息。
發展,總是爭分奪秒的時候,狼性文化,才是發展時必備的企業文化,隻有進入平穩期,甚至下滑期,才會開始想什麼休息的。
職工也是同理。
累的時候,恰恰是賺錢的時候。
等有一天不賺錢了,想累都沒地方累,那時候又會跟誰哭去?
苦熬過去便是,錢到手就是甜。
老皇帝駁斥了戶部尚書的建議,用文娛行業,來緩解職工的疲勞,這個時候,就需要爽文了。
職工本就很疲勞了,誰還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看文章啊,一目十行的看爽文,就是最好選擇。
誰不想當個龍傲天?
景泰六十三年聖誕節,世界第一部電報機誕生。
第一次,京師和天津進行了通話。
整個京師內,所有官邸都接通了電話,任何事就需要一個電話。
老皇帝叫朝臣,也不用派人去宣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
前朝有要事,朝臣直接打電話給皇帝。
一家家電器公司,悄然無聲的注冊再案。
背後全是皇家資本。
就說電話,目前就有三家大公司在做,背後全是國有資本控股,而注冊的電話公司,已經有幾百家了,全是國有資本的操縱。
關於電話業是否需要壟斷的問題上,朝臣和老皇帝意見相左。
朝臣認為是該壟斷的。
老皇帝則認為壟斷不住的,這東西是要深入民間,電話,未來會走進千家萬戶。
國有資本能夠完全控股嗎?
不可能的。
不如開放給民間資本,主要把握住關鍵部分,還是等於中樞控股。
徹底放給民間企業也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須控股,有很多電話公司可以,但公家資本必須占有控股地位。
老皇帝也想爭這個控股權呢。
但朝廷上下態度堅定,決不許民間資本控股。
討論來討論去。
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其他都由國企、皇企、民企共同投資,國企控股。
電話、電報全是一樣的。
其實公家資本控股是有好處的,比如一些偏遠地區,國企是完全可以架設電線,給偏遠地區通電通電話。
民間資本是趨利性質的,他們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電呢,他們就要利益。
維修也有好處,國企控股維修速度夠快,能夠保障供電。
民企就不一樣了,他們維修的時候估計會跟百姓要維修費。
從安全角度來說,掌握供電權的民企,是否擁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錢呢?
所以,還是國企控股,吸納民間資本,建立合營公司。
隻有一家是例外,老皇帝的供電公司。
為了四大工程順利開工。
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幾種電動工具,比如伐木機、挖土機等工具,優先用於四大工程。
建成火力發電廠,對高壓電線也成了剛需用品。
這兩年,科研院在研究電線,試過很多材料了,問題很多,一直沒找到最優解。
直到兩年前,老皇帝畫了幅畫,送到科研院去。
電線研究才有了眉頭。
材料問題,還是沒法徹底解決。
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電纜,就是一次重要的試驗機會,所以朝廷內所有電纜工程師,全部啟程去北方,進行電線實地試驗。
老皇帝畫畫工具,居然是鋼筆。
毛筆和鋼筆之爭裡,老皇帝可沒支持哪一方,結果他開始用了鋼筆,似乎用的還不錯呢。
今年開春時,他在西裝的兜口上,彆了一支鋼筆。
當時還引起了風潮。
民間百姓都覺得胸前彆一支鋼筆,更有逼格,大家紛紛效仿,不管是使毛筆的還是不用的,穿西裝就搭配一支鋼筆。
鋼筆還賣脫銷了呢。
結果墨水堆積如山,鋼筆沒少賣,墨水沒人買。
大家買鋼筆是裝飾,不是為了用。
墨水商人頭疼之下,居然推出了軟筆,和毛筆一樣,隻是換成鋼筆樣式。
這種軟筆賣得比鋼筆還好,墨水也跟著賣。
而年輕人,是喜歡用鋼筆的,因為方便。
毛筆還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寫字,弄得嘴裡都苦,鋼筆直接能抽水,隨身攜帶就可以了。
但年輕人現在還沒有社會話語權。
沒人在意他們的想法。
掌握民間話語權的主流文人,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他們最反對的就是改變。
隻是被大明層出不窮的變革,爆發般湧現的商品給弄得無語了,隻能在最根本的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持毛筆。
說實話,論寫字的藝術性,毛筆絕對是第一,鋼筆絕對比不過毛筆。
但論實用性,鋼筆是完勝毛筆的。
華夏發展曆史,其實是一部實用史。
什麼好用用什麼的。
之所以後人看著光偉正,那是因為後人用華美的詩篇讚頌了這種東西,導致一讀這文字,就覺得美,就覺得高大上。
其實華夏曆史,完完全全看實用性。
不實用的東西,都被曆史給淘汰掉了。
毛筆和鋼筆之爭,注定了毛筆會落下帷幕。
未來鋼筆,也會被圓珠筆乾倒,因為實用性。
聖誕節上,老皇帝發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講話,他認為,大明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限於地理因素,民間應該勇於打破地理因素,利用聰明才智,創造財富。
就是依托傳媒,為家鄉插上發展的翅膀。
老皇帝特彆指出,像青海省這樣的落後省份,完全可以利用傳媒發展旅遊業,發展特色區域性經濟。
一座青海湖,就是西北最大的寶藏,挖掘青海湖旅遊資源,聯動多元旅遊發展模式,助力青海旅遊。
像青海這地方,半高原,大戈壁,千裡無人煙。
就連青海的蒙古人,都跑去寧夏討生活了,寧願去烏斯贜,都不願意在這破地方窮著。
烏斯贜都比青海富裕。
因為烏斯贜旅遊厲害呀,隨著火車線路的開鑿,烏斯贜旅遊未來會成為西南旅遊一大亮點。
青海就不行了,想看沙漠人家去西域,想看古城還去西域,想去草原人家去寧夏。
發展這麼多年,總人口才200萬,這幾年淨流出70萬人,剩下一百多萬人。
在漫無邊際的大戈壁上生活。
老皇帝曾經提出一個構想,把青海的山都給平了,拿去填海,把青海變成平原。
憑借中華江的優勢,青海會成為真正的塞外江南。
可現在的科技水平是沒辦法實現的。
皇帝想刨了貴州的山,運到渤海灣去做新山,結果到現在,才刨開幾座山啊?
難度巨大巨大的。
通電之後可能好一點。
但是,隨著氣候專家對氣候的充分了解,極有可能會聯名上書,阻攔正在進行的工程。
因為破壞環境,就存在著強烈的不確定性。
萬一搞得人類滅絕呢?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對於把青海挖成平原,中樞也論述過,得花多少錢啊?
青海綿延的都是山脈,挖平需要的代價太大。
還有一點,會造成氣候不可逆的影響。
而為了一些耕地,就冒著毀掉地球的風險,中樞上下是反對的,歸根結底是時代變了。
以前是農業時代,能種地就行,像中華江的開辟,和種地息息相關。
現在進入了工業時代。
種一百萬畝地,都不如一個工廠創造的價值更大。
冒著巨大風險,挖平青海,就顯得得不償失了,青海人完全可以出來做生意嘛,蘭州拉麵做的不挺好嘛。
出來打工,隻要吃苦耐勞,絕對能吃一碗飽飯。
老皇帝卻並沒徹底打消這個念頭。
因為價高興安嶺,會讓大明放棄龐大的北麵疆土,大明需要從內地找補回來,兩座海灣也不夠大明土地剛需。
他就打主意去了青海。
青海和西域,如果都打造成頂級綠洲,成為第二個東北,成為西北的魚米之鄉。
關鍵石頭有地方用啊,填平海灣,加高山脈都需要石頭。
挖平貴州的難度太大了。
等一等科技發展。
挖平青海的難度,要比貴州簡單一點,這件事老皇帝就不停提出來,他這輩子可能辦不到了,他希望太孫能辦成。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