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魏國篇,用水挾製諸侯國的霸主國
景泰六十三年,明魏鐵路正式通航,從北京出發,終點是裡海北岸,魏國南都譙都傑茲卡茲甘)。
從北京出發,隻需要二十四天,就能抵達譙都。
這裡還不是明歐鐵路的終點站。
從譙都站,南北方向,南方通往印度,北方通往烏拉爾山方向的葉卡捷琳堡安邑)。
預計一年後,鐵路接通大商國鐵路網,連通東都喀山、中都莫斯科,南都克裡米亞。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商國境內鐵路已經四通八達,覆蓋三個首都的鐵路網,已經非常完善了。
鐵路技術,完全采用大明技術,軌製和明軌一樣,隻需要接通,就能實現北京到莫斯科,全乾線鐵路。
印度五王境內也都修通了鐵路。
預計景泰六十六年左右,整個歐亞大陸上,完全被鐵路網覆蓋,一個大明遊客,可以乘坐國內任何國際鐵路線,暢遊藩國,最西麵可以領回黑海的風光。
朱見淇體會到骨肉分離的感覺後,整個正月他都不開心,還病了一場。
可景泰六十三年年底,韓王朱佑榷、遼王朱佑槿去繼藩,這個年朱見淇過得就很鬨心。
經過苦盞,就延伸出多條鐵路線了,一條是往南走印度,另一條是往西去裡海,還有一條是去波斯的。
也許老皇帝也想見見自己的兒子,可製度不允許的。
發現鐵礦後,進行勘探,勘探結束後,才和魏國換土,然後就將烏梁海改都司為省,徹底成為大明最後一個省。
剛開始魏王朱見濬還擔心,藩國百姓會逃離藩國,返回大明的。
這條鐵路的終點,最終是陳國的裡斯本。
可他們是庶子,又能出去外藩,已經比其他弟弟強多了。
火車進入魏國地界。
所以這條線,是中亞主乾線,正在緊急施工中。
說來說去,是懿文太子起了個好頭,朱家雖然有過削藩有過靖難有過奪門,總體來說,皇族是有親情的。
但鐵路乾線開通一段時間後,很少有人逃回大明,才徹底放心,逐漸放鬆管製,允許兩國百姓自由出入。
皇族親情還是有的。
但北麵凍土區太大了,老皇帝就賜給魏國一塊。
他倆乘坐火車去黑海。
他們雖是繼藩的藩王,卻還是帶著朝廷任務的,他們要沿途拜訪王叔,送上賀禮。
甚至,每年都會上奏疏,請求朝覲,以全思父之情,都被中樞駁斥回去了。
大明和藩國也還是一個國家。
而阿拉木圖這條線,往北走還是國境內,是大明的烏梁海都司,於景泰六十年撤都司改省,變成大明第五十五個省。
倒是去繼藩的朱佑榷和朱佑槿兄弟倆,歡天喜地的。
烏梁海省毗鄰寧夏和西域,擁有鄂畢河和葉尼塞河兩條河夾著的所有領土,是大明最大的一個省份。
當時正在和魏國換土。
朱見淇倒是不想見自己的親弟弟,他更想和親兒子其樂融融。
大明開設股交所,魏王就將積蓄全都投進去,再將國內企業統統打包上市。
準確地講,大明和魏國不是兩國,而是一個國家。
在景泰五十五年,從阿拉木圖到托木斯克鐵路線修通,大明的疆域也徹底確定下來。
出國的鐵路線一共有兩條,一條是走巴克喀什湖出國,另一條是走喀什苦盞塔什乾出國。
鐵路會穿過開羅運河,通向非洲,在景泰七十年之前,修通亞歐非全部鐵路網。
老皇帝對姐姐的感情,對皇子皇女的感情,太子對弟弟們的感情,甚至老皇帝和兄長的感情,都很值得稱道。
南線已經暫停運營了,因為正在修通通往印度的鐵路線,目前正在施工當中。
到景泰六十三年,大明和魏國,鐵路網完全相連,兩國百姓自由出入兩國。
西出車次,目前都要從阿拉木圖出國。
現在移民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尚且對母國有著很深的感情,而隨著時間越久,這種感情就會越淡,最後形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老皇帝喜歡小說,他就從國內遴選小說家,給老皇帝看一樂。
景泰五十七年,在烏梁海省內的阿爾泰山北麓,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鐵礦區。
作為太子的嫡親三弟,在民間頗有孝名。
韓王和遼王一路看著大好河山,心潮澎湃,心中豔羨大哥,能成為坐擁如此龐大帝國的皇帝。
西出玉門,在巴爾喀什湖地區出國。
魏國緊跟大明的腳步。
在景泰六十二年,托木斯克到秋明的鐵路接通,秋明石油,剛好可走這條火車路,送入大明。
景泰六十三年十一月初三,他們從京師上車。
魏王派人守在邊境線上,等待著兩位親王駕臨。
中亞十分缺水。
朱佑榷以為會看到黃沙漫卷的景象,奇怪的沒有。
得益於中華江連通鄂畢河,鄂畢河南引,在明魏寧伊四國聯合建設下,引鄂畢河的水灌溉中亞,甚至灌溉波斯。
從景泰四十二年立項,景泰四十七年開始付諸實踐,用了十四年的時間,於景泰六十一年,中亞供水計劃徹底成功。
總體來說,緩解了極度缺水的情況,確實好轉了,但還沒有根治缺水難題。
這也是寧伊兩國,對魏國百般隱忍的原因。
他們都需要鄂畢河注水中亞。
需要鄂畢河的水。
如果魏國斷了水,中亞各國都可能會渴死,所以在疆土談判問題上,各國隻能忍著魏國的霸道。
魏國都城本來立在秋明,秋明改為許都。
但朱見濬未勝先慮敗,國都建在一片平原之上,萬一大明西攻,吞並魏國,魏國需要一個穩定的後盾型首都。
就選擇在葉卡捷琳堡上建都,改名為安邑。
葉卡捷琳堡建立在烏拉爾山裡,烏拉爾山遍地是礦資源,可以作為魏國的大後方,也能作為魏國的資源都城。
火車奔跑在魏國境內。
兄弟兩個開了眼界,都以為藩國很窮,可他們看見車站旁商販人滿為患,他們很注重年輕人市場,賣的商品都是動漫人物。
“二哥,你說他們有授權嗎?”朱佑槿買了一對鑰匙鏈。
發現這鑰匙鏈做的很工整,做工不比明人差。
朱佑榷把玩著:“怎麼跟京師夜市賣得差不多呢?”
一問才知道,他們的鑰匙鏈是出口貨。
當然有授權了。
專利法在藩國照樣通用,都是大皇帝給授權的。
畢竟免版權三十年,全世界明人都可以使用的,隻要去注冊一下授權證就可以的。
衍生版權雖然不免費,收價也很公道。
“咱們在夜市上買的是魏國貨?”朱佑榷和朱佑槿都看到了對方嚴重的震驚。
按理說這應該是明貨啊。
大明不可能沒有這樣工藝的,難道京師小商品工廠不會賺這錢?
經過詢問才知道,明人也有工廠,但沒有我們的工廠便宜,我們工廠人工成本低,商品售價自然就低了。
看著手裡這條鑰匙鏈,朱佑榷和朱佑槿麵麵相覷。
“原來在大明壟斷全行業之下,藩國也不是窮得要飯的。”
“皇爺爺總說,提高產品附加值。”
“好嘛,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那麼低端產業鏈就必須向藩國轉移的,而藩國似乎靠著這些低端產業鏈,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魏國人口在景泰六十年時破億,今年人口達到了1.2億。”
“如果魏國一億多人,想進入大明同等生活水平。在我原來的意識裡,認為永遠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對繼藩,並不太感興趣。”
朱佑槿說實話:“可是,這條鑰匙鏈,卻讓我看到了另一麵。”
“咱們一路走來,這魏國繁榮景象,不比大明差多少,甚至比西域幾個城市還要富饒……”
朱佑榷打斷他:“我看不比長安差。”
是啊,不比長安差。
雖然這裡是魏國的西都,卻能和長安比肩繁榮。
長安是大明西北最繁華的城市,受限於飲水問題,人口在一千萬徘徊,等到葉尼塞河引水成功,長安人口會迅速攀升突破兩千萬的。
“繼藩,似乎不是咱們想的那麼壞。”
“咱們也未必永遠做大明的附庸。”
“咱們的韓國、遼國,也能成為和大明一樣的富裕國都,成為一方霸主。”
朱佑榷跟著點頭。
“難怪皇爺爺總擔心空心化的問題,看看魏國的繁榮就知道了,他們隻是吃進了大明的低端產業鏈,就有了今天的繁榮。”
“如果魏國繼續上進,依靠低端產業鏈,向上發展,抓住大明產業鏈轉移的關鍵時刻,進行彎道超車。”
“說不定,魏國會成為霸主國,甚至一定程度上超過大明。”
朱佑槿說完趕緊搖頭:“不會的,魏王不敢的,他們不敢把自己做得那麼好,擔心大明將富饒的魏國一口吞進去。”
“那才不會呢。”
朱佑榷鄙視道:“咱爹是打仗的人嗎?大哥倒是有心打仗,他有皇爺爺的本事嗎?”
“你看看皇爺爺這幾年的布置,這是擔心藩國咬大明一口,大明還無力反擊。”
“皇爺爺的戰略眼光,可是曆史頂級的。”
這話讓朱佑槿笑了起來。
想起來在東宮中,他爹被爺爺支配的日子。
旋即,心情黯然,他們出去繼藩了,未來再也不可能返回大明了,就算能回去,再也見不到爺爺了。
他們和爺爺的感情,要比父母更深。
火車在浩蕩的草原上馳騁。
哈薩克大草原是種植不了糧食的,因為土壤層薄、肥力太低、缺乏水資源灌溉、氣候不適合,種了也不出產糧食。
這些年魏國為了在草原上搞種植業。
魏王從唐國購買大批鳥糞,唐國的秘魯,就是鳥糞的天堂,僅靠賣鳥糞,唐國就能成為南美霸主。
魏國大批采購鳥糞,希望用鳥糞增加土壤肥力,進而達到種植的目的。
魏國有兩大弊端,一個是不挨海,雖然擁有鹹海和裡海兩個內陸海,卻沒有出海口。
另一個就是草原和沙漠麵積占比高,優質土地太少,糧食產量太低。
魏國想成為霸主國,僅靠一個多億人口是無法做到的,魏國坐在資源寶庫上,油鐵資源要什麼有什麼。
唯獨缺了這兩樣。
魏國有錢,就開始建立實驗室,研究化肥。
可以說,魏國出產的化肥,質量比大明的還要好,對於化肥的研究,魏國走在諸多藩國的前沿。
因為糧食問題是卡脖子的難題。
如果魏國自己不攻克難題,永遠都彆想稱霸,未來隻會成為大明的小弟,亦步亦趨的小弟,早晚會被大明一口吞掉。
所以呀,魏王朱見濬很早就在布局化肥的研究。
而大明換土,想用凍土裡的黑土,換取黃土,給了魏國啟發。
魏國也有大麵積凍土區啊。
也可以換土啊。
結果,魏國專家發現,凍土層的土,不具備種植條件,根本不是黑土。
因為土壤的肥力是經過生物新陳代謝帶來的,凍土不生存生物,就算有生物新陳代謝,也是凍在土壤外了,根本不能和土壤進行化學反應,導致土壤很貧瘠,達不到黑土的標準。
換土是不可行的。
魏國就在想,能不能人工製造出適合種植的土壤?
種植這個難題,不止魏國有,但隻有魏國肯燒錢鑽研,肯花大價錢去投資研究。
像沙漠區的那些國家,根本沒法搞普通種植的,他們都靠附近國家供給糧食活著,也就是永遠無法稱霸。
魏王不一樣,他也是皇後嫡子,又是皇族中最聰明的皇子之一,他從小就具備超凡的野心。
他爹從小就教導他,有野心就要有和野心相匹配的耐心。
沒有耐心,野心永遠是最沒用的。
所以,建立魏國之後,他心心念念的就是糧食問題和港口問題。
港口暫時無解。
糧食問題卻可以靠努力來解決。
哈薩克大草原上,土壤貧瘠隻是一方麵,土壤涵蓋深度淺,植物根係無法紮根。
那就從凍土區挪出凍土來。
對凍土進行人工活化增加肥力,然後再鋪在浩瀚的草原上,這筆投資魏國願意出。
正好草原上土壤層少,增加新土,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
所以,魏國就從唐國進口大批大批鳥糞。
訂單簽訂了。
但鳥糞怎麼運進來呀。
魏國沒有港口啊。
鳥糞不貴,運輸成本也能接受,但如果用車子一車一車推,那成本可就恐怖了。
擺在眼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走波斯灣,經過隋國運進裡海,而這段路需要用火車運。
一條是走紅海開羅運河伊斯坦布爾黑海,還要走隋國的藩國,再進入裡海,也就運進來了。
第二條路運費成本要高,因為這是南美運過來的鳥糞,走波斯灣是最近的。
兩條路都要經過隋國。
偏偏隋國和魏國還不太對付。
兩國在領土上還有糾紛,但這點好說,請老皇帝出麵,他再給隋國一些領土,隋國不至於在此事上下絆子。
因為隋國也很缺糧食,也想看看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等計劃成功,他可以向隋國出售這項技術。
但是呢,選最近的路,成本會也直接翻兩倍。
少量運輸,魏國的財力能吃得下,可如果是大量運輸,魏國財力可就吃不消了。
因為哈薩克草原實在太大了,要鋪平這裡的全部土壤,預計投資在500億左右。
沒看錯,500億!
如果有港口,也就100億,沒有港口啊,要走兩段火車,全都靠人運,人工成本老貴了。
還得從凍土區開采土呢,還要製作人工土,都是錢啊。
其實哈薩克草原北麵,魏國是有農田的,但這點農田,也就夠一億來人活著了,再多人就得挨餓了。
養活這些人,還是不怎麼吃肉的情況下。
沒看錯,一個牧區國家,居然舍不得吃肉,因為糧食不夠吃啊,肉是要拿出去賣的,賣掉換糧食。
魏國是大明最大的畜牧合作國,牧區生產出畜生肉,都賣給大明了。
整個魏國,最大養活人口數字在6000萬左右。
但魏國翻了一倍,隻能少吃肉來維持人口規模。
就這樣魏國還鼓勵生育呢。
其實,利用葉尼塞河的計劃,是魏國率先提出來的。
當時朱見濬給老皇帝上疏,意思是大明不利用葉尼塞河水,就讓魏國利用。
引葉尼塞河南下灌溉工程,是魏王先提出來的。
老皇帝在中樞一錘定音。
倒也沒有隻給大明北方使用,也承諾給魏國和中亞諸國使用。
在草原上種地,另一個弊端就是灌溉難題,中亞是極度缺水的,縱然有中華江和鄂畢河飲水計劃,水源還是比較稀缺的。
重點是水源分配不平衡,使用不夠充分。
朱見濬繼藩後,就開始大規模植樹,對於沙漠地區,進行大麵積種植胡楊林,謹防土地進一步沙化,同時減少放牧數量,進行退耕還林、退牧還林政策。
魏國建立三十年,總共種樹17億棵,人工製造出大麵積森林。
加上民間總種樹量,達到了百億棵。
尤其在防治沙化問題上,功效卓著,大量種植樹木,也涵養水土,緩解水資源緊缺的難題。
和大明一樣,在占據費爾乾納盆地後,對正在沙化的地區,進行瘋狂植樹造林計劃。
大明總共在費爾乾納盆地總種樹高達上百萬畝。
費爾乾納盆地成為大明的水果盆地,遍地都是好吃的水果,整個水果盆地,供應大明和中亞地區的水果食用。
就像塔什乾,本來是大明鹹海總督的駐地,後來被封給了魏國。
明軍剛剛占領塔什乾的時候,一片廢墟,土地正在急速沙化之中。
當時的明軍,在範廣率領下,在塔什乾地區進行種植樹木,如今魏國的塔什乾,綠色嫣然,城市漂亮又宜居,全是大明的功勞。
整個中亞,都在種樹。
整個帕米爾高原區,是大明的蔥嶺,大明剛占領時,被蒙古人糟蹋的已經在沙化中。
經過三十多年的治理,這片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一株株蒼天大樹,綠色嫣然之下,水資源居然比之前多了不少。
有坎兒井的功勞,何嘗沒有綠色治理的功勞呢?
用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灌溉中亞的計劃,已經開工了,預計二十年後,整個中亞將不再缺水。
水資源利用上,甚至能覆蓋到波斯地區。
凡是受惠國,都要參與這項工程的建設,爭取儘快完工。
諸多藩國肯定是願意參與建設的,主要擔心他們老爹死了,太子登基後就不會管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