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大明是瘋狗嗎?東北這塊爛地,也要?
六月初一。
楊信、趙輔誓師出征,踏上北征兀良哈的征途。
開海的詔書,頒布全國,大明正式開海,普天之水,皆是王水,天下海洋,皆屬大明。
毛忠點齊三萬大軍,兵出朝鮮。
降將都喜隨毛忠出征,和原毛忠麾下人馬,合並為一路,共有三萬,長官是毛忠。
毛忠可是把建州女真的老巢給端了,憑此功封爵,算是女真的生死仇敵。
但女真已經沒了,所有女真部已經成為了漢人,地盤成為吉林和黑龍江兩省。
朝鮮北部,漫山遍野的玉米、大豆。
中部種植麥子、水稻,南部則種植水稻。
朝鮮歸入大明三年了,舊貴族在孫可法的鐵腕之下,幾乎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王越對孫可法是避之不及。
孫可法的手段太過陰狠,敲詐、勒索、殺人全家,把在京城的混不吝勁兒,全都用在了朝鮮。
李氏王公貴族,沒一個逃脫孫可法製裁的。
達官顯貴,滅門無數。
孫可法雙手染滿鮮血。
而朝鮮重建成功,孫可法同樣功不可沒。
王越卻對此人敬而遠之。
朝鮮在他治下,蒸蒸日上,漢城已經完成了重建,卻沒有往日的輝煌了,畢竟曾經是王都,現在隻是一省治所而已。
皇帝似乎有改漢城為漢京,再設一京的意思。
王越卻上疏,認為朝鮮並非孤懸海外的飛地,隻要打通遼寧通道,再在海路上控製各要道,朝鮮就無法脫離大明。
若設新京在朝,必然要堆積大量物資、財貨,萬一有野心家占據漢城聚眾造反,可就不妙了。
畢竟朝鮮和皇都距離並不遠,隨時可從天津派兵駐入。
他還論述了南京沒有造反的可能性,因為南京沒強兵。
朝鮮確實兵將不強,但隔海對麵的倭國卻有強軍,雙劍合璧,朝鮮必丟。
畢竟像王越這麼厲害的人,不可能在朝鮮呆一輩子。
就算他想呆,皇帝也不會同意的,那朝鮮是大明的,還是王越的?
他還建議中樞,朝鮮再設督撫十年,在景泰二十一年時撤掉督撫,十幾年軍政一體,以軍治政,才能徹底馴服朝鮮這隻不聽話的小獸。
而督撫是三四年一屆,王越的任期快到了,應該換人了。
王越建議,李侃接任朝鮮督撫。
但朝鮮現在算一塊熟地了,是搶大功的地方,李侃估計吃不到這塊肥肉。
中樞還沒批複。
“春川侯,謝舉薦之恩。”
李侃苦笑:“我資曆尚淺,不可能擔任一省督撫的。”
“希正公,您不必妄自菲薄,我舉薦你,純粹是您最適合這個位置。”
王越和李侃相交莫逆,主要是李侃能力夠強。
能打硬仗,能治理地方的狠人,最關鍵的是此人並非頑固不化,懂得變通,就是手段酷烈,是個酷吏。
“終究是缺了幾分資曆。”
李侃何嘗不眼熱督撫之位,李賢可是入閣當首輔了呀,那是文官的頂了。
他也想登頂看一看上麵的風景。
客氣幾句,王越說到正事:“陛下下了密旨,內地年景不好,怕是要鬨旱災,陛下希望朝鮮自給自足,不吃內地的糧食,儘量做到正常發展。”
李侃登時皺眉:“糧食減產?這可不是個好兆頭啊,南方戰場上戰局嚴峻,需要征兵打仗,毛忠調走了去攻打兀良哈,兀良哈也必須要打了,不然吉林沒法建設。”
“這兩場戰爭,都是吃糧大戶。”
“又不得不打。”
“朝鮮雖然玉米推廣得不錯,但想自給自足還是難啊。”
沒錯,朝鮮也吃江南糧食呢。
王越搖搖頭:“難也得想辦法,陛下提出捕魚之策,命令早就傳下去了,但收獲不多。”
朝鮮人並不響應,不願意下海捕魚。
李侃卻道:“大明疆土如此遼闊,又經過數年精心治理,難道還供應不了兩場大戰嗎?”
“依我看,肯定是糧商囤積居奇,低價收糧,高價賣糧,搞垮國內糧食供應係統。”
“乾脆,將糧食供應改為限量供應,把所有糧商都給抄了。”
“一應所得,充作軍糧。”
王越可知道,這位是個狠茬子,從瓦剌手中逃出來的,在朝鮮,他是最配合孫可法的,他治下的朝鮮人死的最多。
讓他去章軍糧,軍糧絕對夠用,但人死得絕對多。
皇帝擺明了是不希望讓大明傷筋動骨,就是彆死人嘛。
“希正公,此事怕沒這麼簡單。”王越苦笑。
“我這就上疏陛下,請中樞采納。”
李侃可不管那些,得罪人他也不怕,當年易儲風波的時候,他都敢為太子發聲,現在他有什麼可怕的。
再說了,他在邊疆,不多叫喚幾聲,皇帝該把他給忘了。
“說回朝鮮,該怎麼辦?”
李侃嗤笑一聲:“好辦,把那些還沒學會漢話的,統統貶為奴隸,讓他們下海捕魚,不給飯吃,餓死拉倒。”
“朝鮮漢化最慢,並非百姓不配合,而是孫可法太胡鬨,把本來會說漢話的人都給殺了,導致民間會說漢話的人太少了。”
王越不讚同這麼粗暴,平定容易,治理難啊。
好不容易,朝鮮人願意接受大明身份了,也習慣大明治理了,還是不要亂起來的好。
確實是孫可法鬨得,景泰十一年朝鮮叛亂四十多起,好在都是小亂,但也造成了很多損壞。
孫可法為治理朝鮮提供了不少銀子,不然也容不得他這般胡鬨。
打碎了朝鮮原有的生態係統也好,省著重蹈交趾覆轍。
李侃冷笑:“柬埔寨的人能殺,朝鮮人就不殺嘍?他們哪裡金貴呀?”
王越翻白眼,這位殺氣太重。
他卻搖搖頭:“這麼粗暴的話,必然遍地造反,得得不償失啊,希正公。到了冬天還沒糧吃,陛下還會責怪朝鮮。”
“哪年沒饑荒?死幾個人怎麼了?”李侃覺得王越太矯情。
他眼珠一轉:“現在朝鮮丁口超過七百萬,征兵出來一批,填充庫頁島怎麼樣?”
“庫頁島上沒大仗可打,運人過去,純屬賠錢。”
王越立刻明白了:“你也太狠了吧!”
那是移民過去嗎?
單純的送去庫頁島上當野人去,能占住即可,占不住死了就死了,死一批送上去一批,直到把地方占住。
“朝鮮對歸順大明,並沒有太大抵觸,沒必要趕儘殺絕。”
不是王越心軟,而是沒錢。
孫可法搞到手的錢,都二次投入進去了,朝鮮漫山遍野的玉米,就是明證。
朝鮮的經濟發展,也是需要前期投入的。
推行漢化也有成本。
反正就是沒錢。
李侃嗤笑兩聲:“那我沒轍。”
“希正公,我的意思是,倭國內亂呢,咱們能不能趁機占點便宜?”
李侃眼睛一亮,旋即暗淡下去:“算了吧,李滿住的女真兵強不強,在倭國也沒討到多少便宜。”
“就是對馬島,倭國幕府也在討要,態度堅決。”
“龔永吉都不敢貿然和倭國交惡,倭寇鬨得太凶。”
現在的倭國,就是個火藥桶。
誰沾上誰倒黴。
龔永吉占據對馬島,修建工事,並派人聯絡倭國北麵的諸侯,和其貿易,賺取銀子。
龔永吉認為,現在不是交惡倭國的時候。
中樞也傳來聖旨,不許交惡倭國,哪怕倭國討要對馬島,讓出去也可以,絕不能和倭國開戰。
大明無力再開一麵戰場了,今年連對東察合台汗國的態度都在退讓,必須度過這兩年再行開戰。
何況倭兵是真好使,屠城小能手。
“咱們去倭國買糧怎麼樣?”王越是真壞啊。
這是讓倭國狗咬狗咬得再凶一點。
李侃嗬嗬而笑:“倭國打得越凶,越需要大明的支持,他們寧願餓死自己,也得賣糧食給咱們。”
“咱們賣些軍備給他們,正好朝鮮軍換裝後,淘汰一批,都賣去倭國。”
“倭國肯定願意買,價高者得。”
“讓他們流乾最後一滴血。”
倭國雖還有幕府撐著,其實已經內亂了,遍地是諸侯國。
若以大明官方的身份貿易,那就隻能和幕府交易。
而王越以朝鮮省的身份去交易,那自然是想賣給誰就賣給誰嘍。
“靠倭國還不夠,還得靠海洋。”
王越道:“給七百萬朝鮮人派任務,讓他們繳納魚乾,朝鮮不收稅收魚乾,這些魚乾收藏起來,一旦冬天缺糧,就用魚乾賑災。”
朝鮮確實不是種糧之地,占城稻在朝鮮南部推廣,收成遠不如兩湖。
幸好北方能種玉米。
玉米又吸肥吸水,朝鮮北部這兩樣都缺,徐珵帶領農科院,研製肥料呢。
但以朝鮮之地,養七八百萬人是沒問題的。
朝鮮和內地,已經修通了三條馳道,一條走遼寧、一條走吉林、一條走黑龍江。
境內馳道也四通八達,水馬驛站也都辦了起來。
內地有的,朝鮮也有。
煤油燈、織布機、肉罐頭,朝鮮也有。
風靡一時的海魚罐頭,朝鮮也遍地都是罐頭廠。
還引進綿羊種、肉牛種,打算開紡織廠和牛奶廠,牛奶不易保存,就開始製作奶油、奶酪、酸奶等。
奶油原產於印度,大唐就開始製作了,唐代的酥山,就是奶油冰淇淋。
以乳入釜,煎二三沸,傾入盆內,冷定,待麵結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鍋內即成酥油。北方名馬思哥。
酸奶,史料記載從北魏開始就食用了。
傳到大明,已經和現代工藝一樣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發明酸奶的就是中國,是宋朝傳到西方去的,再傳回來的。
王越引進奶牛,看重的就是乳製品,百姓肚子裡沒油,肯定吃得多餓得快,乳製品市場廣闊,賣得出去。
全國各地百姓日子過得好了,都在養奶牛,買賣乳製品。
而靠紡織廠,根本沒法和江南、河南、北直隸相提並論,毛紡廠呢,也乾不過熱河。
王越一拍腦門,做服裝廠。
從內地進材料,運到朝鮮後,征召朝鮮婦人,把活計發下去,讓她們按照製式縫製衣服。
製成衣服後,再賣回內地。
自然一炮而紅。
內地的衣服,多是請裁縫做,那多貴呀,一人一尺,做得雖然好看合體,但價格高呀。
服裝廠批量進貨、批量生產、批量銷售,成本自然就壓下來了。
質量肯定不如裁縫做的好。
但是,大明百姓多啊,窮苦百姓更多,自然賣得火爆。
服裝廠也是朝鮮的拳頭產業。
朝鮮服,風靡全國。
衣服還賣到倭國去了,倭國幾個諸侯下單軍服,朝鮮的服裝廠也小賺一筆。
朝鮮各城都有服裝廠,有的是官辦,有的是民辦。
“希正公,等兀良哈戰爭結束,我的任期可能就結束了,要返回朝中了。”
王越不禁唏噓。
他其實舍不得督撫之位的,他是勳貴啊,不是文官了,回朝不能入內閣了,隻能在京輪值,其實是閒置。
於謙都爭不過文官呢,他更沒資格占據文官的位置了。
李侃看了他一眼,武勳縱然與國同休,但上限太低了,不像文官,文官能不斷往上升。
“還有戰爭要打的,陛下不會閒置你的。”李侃這勸慰顯得無力。
除非皇帝再擴充盤子,否則暫時不會啟用王越了。
這就是武勳的弊端。
看看方瑛,榮封交國公後,就被放在京師閒置了,除非有國戰要打,否則於謙都沒機會出來掌兵。
這是勳貴的命。
“希正公,不必安慰我。”
王越道:“陛下對朝鮮實行軍管,就不可能讓一個督撫占據多年的,這樣豈不尾大不掉?”
“下一任督撫,一定是文官的,不可能用勳貴了。”
擔心出現將門世家,在地方割據。
王越語氣一緩:“我也不是沒有啟用的機會,西邊要打仗的,南麵打完國戰,以陛下的性格,能就此罷手?”
“此次戰爭是暹羅挑起來的,不打死暹羅,陛下絕不罷手。”
“我的機會還是有的。”
但王越忍不住歎息,朝鮮才是他的基本盤,離開朝鮮,就會有人竊取他的權力,抹去他的痕跡。
以後誰還會記住他王越呢?
在對馬島。
龔永吉修築了很多炮台,並請從江南移來兩萬人,填充對馬島。
他不斷派使者交好倭國,賞賜了倭國很多財貨。
穩住倭國。
從景泰十二年初到景泰十二年六月中旬,這段期間是對馬島的繁榮期間。
因為從江南移去吉林的人,要走對馬島北上吉林,對馬島是主要補給點,對馬島自然就富了。
吸引了大明各地生意人,齊聚對馬島,自然有人進入倭國做生意去,皇城司的人也混進去了。
龔永吉受封陽和伯,從文官變成了勳貴。
他後代無能,隻能進入勳貴的隊伍混吃等死。
但皇帝雞賊,沒賜世券,讓他在對馬島發光發熱,否則他這個爵位,也是雞飛蛋打,啥也沒有。
龔永吉哭著給朱祁鈺賣命。
二百萬人走圖們江口登岸,移入吉林,四月的吉林不至於凍死人,但肯定不暖和,這些江南人哪裡受過這麼冷的天氣,凍得直哆嗦。
王來正在修建房屋,東北遍地是木材,木材敞開了用。
還建立了幾座水泥廠,可不是修房子用的,這東西金貴,是架橋修大壩用的。
吉林完全是原始狀態,要慢慢開墾出來,架橋修路,完善灌溉設施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治水更重要。
從鞍山購進大批鐵筋,混合水泥、沙子、糯米等粘物,製作成大明混凝土,用來修橋。
王來連建造城池用都舍不得,水泥太貴了,鐵筋也不便宜。
二百萬江南人沒來之前,吉林漢人隻有23萬,都是來自北方的罪犯,朝鮮人44萬,各部落人口高達百萬。
用不了兩年,人口就會超過四百萬。
重要城池已經建造好了。
從王來到吉林後,就開始大批大批建造房屋,等著接收移民。
上岸的移民,每個人發一套農具,一件棉衣、一件羽絨服,和一雙皮靴,還有半月的口糧。
東北這地方就算不種糧食,漁獵也夠吃飯,足夠富饒。
不然怎麼養活百萬人口?
王來從各部落及漢人中,征兵三萬,建立吉林軍,又從倭國征兵一萬,從朝鮮征兵一萬,蝦夷征兵一千,合並成為吉林軍。
移來二百萬人後,又打算征兵兩萬。
皇帝賜他爵位,他卻婉拒,慈溪王氏十分興盛,他這一脈就有王來、王復、王鼎三兄弟,號稱慈溪三鳳。
若他變成勳貴,整個慈溪王氏就要轉為武勳,他那兩個弟弟,都在朝中擔任高官,豈能自毀前途?
所以皇帝也沒強迫,加了文勳。
王來上疏皇帝,請求加大移民力度,加速開墾吉林。
所以,皇帝允許從江南移民過去,同時征討兀良哈。
楊信率領虎豹軍,這是他第一次北征,和平時剿匪不一樣,這對他來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戰。
趙輔從北軍中挑選精銳三萬,組成征東軍,發誓一定要晉升爵位。
大明騎兵出關,兀良哈就收到消息,三路大軍討伐兀良哈,兀良哈第一反應就是逃。
隻要北逃,大明就找不到他們。
但近幾年,兀良哈也在增強,兀良哈吞並了很多韃靼部落,還引來了左翼蒙古南遷。
左翼蒙古包含察哈爾部、喀爾喀部。
察哈爾部和熱河做鄰居,喀爾喀部則遷入了吉林,幾乎和兀良哈同仇敵愾。
兀良哈又說服了科爾沁部,還拉攏了一批吉林殘留的女真諸部,兀良哈已經成為新的東北霸主。
科爾沁部就是原喀喇沁部,被大明全殲了,四年過去,還沒緩過氣兒來,隻能臣服於兀良哈,苟延殘喘。
卻沒有汗位,汗位應該屬於察哈爾部的,這是韃靼的本部,但兀良哈不願意擁戴察哈爾部稱汗,所以汗位暫時擱置。
幾個部落看似合作,其實裡麵也一堆狗屁倒灶的事。
從景泰九年開始,皇帝極為重視夜不收的建立,軍機處下設直轄兵部三司,軍紀司、軍吏司和夜不收司。
如今各部落的情報,由夜不收不停送入大明。
掌管這些情報的,原來是李賢,如今是商輅。
divcass=”ntentadv”這場戰爭,沒有主將,三路大軍,兵分三路進攻,互不乾涉,隻看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