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驕送往朝廷的第一份奏折,已經送到了兵部。
送信的人,還帶了一封密信給楚燁。
楚燁看完信後,明白了楚天驕的意圖。
他將楚天驕的奏折,先呈交給了兵部尚書崔劌。
崔劌有些疑惑:“西部軍缺糧,是事實,但也用不到讓你大侄女親自南下江南買糧吧?”
楚燁解釋:“不止西北軍缺糧,甘州也受了旱災,我那大侄女不是暫代甘州州牧一職嗎?想來是打算順便采購一些糧食回去賑災。”
崔劌頷首,讚許道:“要說你這大侄女,真的是厲害,不但能打仗,理政也是一把好手。我都聽老王說了,甘州如今被她治理得不錯,這次旱災。
她還提前預料到了,不僅自己做了準備,還給朝廷上了折子示警。
她既然將折子先報到兵部,想來是以軍職南下。
這合情合理,我這就批了,你送到宮裡去吧。”
皇帝看到這份折子後,想到朝廷確實拖欠西北軍軍糧,順手就給批了個“準”字。
過了一天,皇帝就收到了豫州州牧孫謹言的奏折。
孫謹言不僅上報了豫州下雨了,旱災過去了,還聲稱信陽、南陽和駐馬店三地,在當地官員、大戶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消滅了叛賊,成功平亂。
豫州州牧在奏折中,大肆吹捧皇帝。
聲稱這都是因皇恩浩蕩,皇帝多年來愛民如子,百姓們一心歸順,才能將一場暴亂,消弭於無形。
皇帝看到奏折後,龍顏大悅。
奏折中並未提到曲州軍和馮之夏,皇帝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相比起讓馮之夏平亂,他更願意是因為自己的皇恩浩蕩,將民變消於無形。
所以,當崔尚的奏折送到宮裡時,皇帝看後對馮之夏很生氣。
崔尚在奏折中提到了馮之夏為了奪功,不僅殺了信陽王妃,還包圍崔家,準備滅了崔家滿門。
當路過的信陽的武勝將軍,準備解救崔家時,馮之夏竟然連武勝將軍楚天驕都想一起殺了。
皇帝將此事拿到朝會上庭議,眾臣嘩然。琇書蛧
身為文臣,最忌憚的就是這種手握重兵,卻目無法紀的武將,這種殺才,隨時都可能威脅到他們的身家性命。
葉林軒極力替馮之夏辯解,聲稱此事可能另有內情。
他甚至緊咬住楚天驕為何會出現在甘州一事,試圖轉移大家的關注點。
但這一次,就連一向與他站一條陣線的那些文臣,都立主要對馮之夏用重刑。
皇帝下旨讓豫州州牧府,即刻將馮之夏押解回京,準備派人過去接手那兩萬曲州軍。
派去接手曲州軍的人還未出發,兵部又收到了楚天驕的急報。
楚天驕在急報中稱,自己在南下江南購糧途中,遇到了山洪,轉到豫州。
發現了豫州暴雨連日不停歇,唯恐有大河決堤的風險,欲北上抗洪。
在信陽遇到了馮之夏作亂。
因曲州軍中參將參領涉亂,她被迫暫時接管了曲州軍。
請示兵部軍令,可否帶著曲州軍一同北上抗洪。
楚燁接到這封緊急軍報後,立即找到了兵部尚書崔劌。
崔劌也剛收到了自家叔父崔尚的來信。
崔尚在心中提到了楚天驕對信陽崔家滿門的救命之恩,也順道提了豫州極大可能會發生洪災。
如果暴雨不停,大河決堤是必然的事。
崔劌覺得事態嚴重,連同楚燁急忙一起進宮,麵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