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唐城中心體育場。
“各就位。”
電子口令響了起來。
運動員都做好了自己的起跑姿態。
蘇,周,謝各自都是曲臂起跑。
隻不過每一個人的區彆姿態有所不同。
謝正業是步頻類型的曲臂起跑,他也特地用以輕負荷高頻率的啞鈴擺臂訓練,強化肩袖肌群穩定性,避免過度增肌影響擺臂頻率。
配合采用跳深與阻力衝刺結合,提升股後肌群離心收縮能力,縮短觸地時間。
通過懸垂舉腿與重力球轉體訓練增強腹橫肌與豎脊肌的剛性,減少曲臂能量傳遞損耗。
整體都做的很好。
不愧是進入了成長爆發期,19歲的年紀,做什麼都開始進入高速通道。
謝震業的起跑姿勢較為標準且穩定,雙腳前後站立,前腳膝蓋彎曲角度約為90度至100度。
後腳膝蓋彎曲稍小,身體前傾,重心靠前但保持平衡。
這種姿勢能使身體像壓縮的彈簧一樣,在起跑瞬間儲存並釋放更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向前的動能,幫助他曲臂姿態可以快速啟動。
從力學原理來講,現在他這種姿態,適當的前傾能使身體重心前移,可以讓重力在水平方向產生分力,助力起跑向前加速。
同時,這一角度還能使他在蹬地時,腿部肌肉處於良好的發力狀態,便於將力量高效轉化為向前的推進力,也有助於維持起跑瞬間的身體平衡,避免因過度前傾而摔倒。
曲臂後,手臂的轉動慣量減小,根據角動量守恒原理,在相同的肌肉力矩作用下,手臂擺動的角速度會增加,從而能夠快速做出絞剪動作,帶動身體快速前衝。
“預備。”
周兵這邊則是在起跑前,采用更有利於發揮步幅優勢的蹲踞式起跑姿勢。
雙腳前後距離、膝蓋彎曲程度等都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習慣進行精準調整。
以保證起跑瞬間能獲得最大的向前推力。
身體重心要儘量前移,仿佛一根被壓緊的彈簧,為起跑後的大步幅邁出積蓄力量。
將前腳膝蓋彎曲至大約90。
後腳膝蓋彎曲角度稍小。
這樣可以在起跑時更好地利用腿部肌肉的爆發力,為後續的步幅優勢打下基礎。
曲臂時,手臂的彎曲角度和力度要恰到好處。
手臂彎曲程度過大可能會影響手臂擺動的速度和幅度,過小則無法充分發揮曲臂起跑的優勢。
在預備姿勢時,手臂肌肉應保持適度緊張,以便在聽到槍聲後能迅速有力地擺。
兩個人一個是在啟動的時候注重步頻,一個是注重步幅。
各有千秋。
就像是蘇神這邊的啟動,更加注重步頻,趙昊煥更加趨向於步幅。
一個意思。
這個時候,就看誰可以把這個和自己身體結合的更好更緊密了。
“兩個人都做的不錯。”
趙昊煥在一邊評價。
能夠得到他這樣的評價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
他目光一轉。
跳到了另外一道。
不過這都不如蘇神這邊。
不管多少次看。
都是這麼的優秀。
仿佛每一次都能給自己額外的指導。
不管哪一次看,好像都能夠推陳出新。
在起跑預備階段,蘇神身體前傾角度的把握堪稱精準。
在趙昊煥眼裡,這一角度絕非隨意設定,而是有著科學依據。
適當的前傾能夠使身體重心顯著前移,讓重力在水平方向產生分力。
根據重力的分解公式,重力G可以分解為垂直方向的分力G和水平方向的分力G,G=G×sinθ,θ為身體前傾角度,隨著前傾角度θ的增大,水平分力G增大,從而助力起跑時向前加速。
同時,這樣的前傾角度能讓蘇神在蹬地瞬間,腿部肌肉處於最佳發力狀態,如同一張拉滿的弓,能夠將力量高效地轉化為向前的推進力。
而且,合理的前傾角度還有助於維持起跑瞬間的身體平衡,防止因過度前傾而導致身體失控摔倒。
但蘇神這裡,明顯要比他們兩個人壓得更低。
為什麼壓的更低,難道是他們不想嗎?
還是因為。
自己的力量無法符合這個重心。
在這個重心的條件下,很容易出現歪斜或者是難以發力或者是維持動作就消耗過度。
這說明蘇神有強大的上肢力量以及核心穩定性。
這一點。
就算是趙昊煥現在也很難做到。
當然也是因為他的生理條件不太適合這樣。
想要做到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為他太高了。
壓了更多,對於能量的消耗本來就更大。
蘇神1米8出頭在這個方麵消耗要更小,也更容易做到。
但即便是這樣。
在這裡想要維持一個這樣的動作,也還是太困難。
如果前傾角度過大,身體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在蹬地時容易失去平衡,影響起跑的效果。
而如果前傾角度過小,水平方向的重力分力不足,無法充分利用重力輔助起跑,也就難以在起跑階段獲得較大的初速度。
兩難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點。
趙昊煥在這裡看出了一點疑惑。
那就是蘇神……
這個姿勢是不是有些太過於。
太過於低了。
裁判的口令在“各就位”的時候還好。
進入了“預備”,蘇神立刻把自己的重心往前麵壓了更多一些。
嗯?
這一些都瞞不過趙昊煥的眼睛。
開玩笑。
他現在也是曲臂起跑方麵的大師。
除了蘇神之外。
他算是把這個技術目前掌握的最好的一個人。
沒有之一。
所以在他看起來。
周兵和謝正業即便是已經做得很不錯,像模像樣,但也還有不少問題和破綻。
而蘇神這邊看起來就是那麼的舒服,穩定強大。
不管什麼時候看,都保持了一個完美的狀態。
起碼是他看起來的完美。
起碼是他看不出什麼毛病。
你可以說,那是因為他現在的水平還不夠達到看出更多毛病。但是他已經是使用這個技術的世界第2人了啊。
可在電子口令出現了“預備”的時候。
他反而好像看出了一些問題。
蘇神這個……
是不是壓的太多了一點?
這個重心會不會過了點頭?
可。
這麼簡單的問題。
自己能看出來。
難道他看不出來,他自己感覺不到?
不可能啊。
還是說百米的連續消耗後。
讓他還沒有緩過來。
讓他的神經疲勞還沒有恢複肌肉彈性還沒恢複就讓他眼下做出這個姿態,自然而然出現了和平常的中立姿態不同。
要知道,蘇神平常采用的曲臂起跑姿勢,絕對是蘊含著深刻的生物力學原理。
這一點趙昊煥堅信無比。
當聽到“預備”口令後,他屈肘的手臂處於一種既放鬆又蓄勢待發的狀態。
這種狀態是很難做到的。
起碼另外幾個人都做不到。
趙昊煥也很難。
因為這需要更多的本體感受參與進來。
讓自己的肌肉在沒有受到自己的控製時候,自然的進入一個固定模式中。
那這樣就可以自然的減少支撐時候的消耗。
感覺上好像處於一種放鬆的姿態。
但其實肌肉已經不用主觀參與,就完成了發力結構。
這就是本體感受的好處。
經常健身擼鐵的朋友肯定能夠感覺得到突然有一天當你的實力提升,或者是你的狀態特彆好。
以臥推舉例,原本100公斤你會覺得特彆特彆的沉重,但突然有一天你撐起來的時候就感覺它變輕了不少。
但事實上是這100公斤的重量變鬆了嗎?
當然不可能。
是地心引力為你開掛了嗎?
當然也不可能。
地心引力,人人平等。
事實上就是因為你的肌肉強度,以及你沒有被更多深究的一個東西,本體感受。
變得更好了。
自然而然,在同樣的一個姿態和發力模式下,不需要你調動更多的神經強度就可以完成。
比如蘇神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