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腿已完成前擺並進入屈膝折迭狀態。
利用慣性帶動骨盆前傾,縮短支撐時間。
砰砰砰砰砰。
右腿蹬伸時,左腿快速前擺,通過髖關節屈伸的交替節奏,形成連續的“鞭打式”發力,減少地麵支撐期的能量損耗。
張培猛加速區雖然抵不過蘇神他們這些人,可配合全場最快的反應,還是……
相當的不錯。
在所有人裡麵,僅次於蘇神,卡特,甚至比布雷克這裡還快點。
當然。
布雷克在後麵完全是因為……
他預賽不用力。
不然現在他也不會差。
起碼不會加速跑都跑完了,還沒有上去。
砰砰砰砰砰。
途中跑。
相比原本技術,現在采取的雙相位驅動使加速跑階段的步頻提升35%。
支撐腿蹬伸效率提高約10%。
因為發力方向比之前……
更集中於前進軸線。
加速跑切換途中拍過程中中身體前傾角度逐漸減小。
從起跑時約45°過渡到途中跑的1520°。
雙相位驅動的擺臂對稱性可降低空氣阻力。
砰砰砰砰砰。
這個時候張培猛右臂前擺時帶動肩部旋轉。
與左腿蹬伸形成軀乾抗扭轉力矩。
使上半身保持穩定前傾。
減少側向晃動產生的額外阻力。
這時候其實布雷克和蓋伊都開始發力。
他的優勢很快就沒有了。
不過,張培猛不為所動。
因為他知道。
這倆人超上去。
那是遲早的事情。
這個技術的核心就是……
心態不能亂。
心理素質要夠頂。
不然一下子崩了。
那就是真的崩了。
堪稱種花家版本鮑威爾。
穩住。
呼。
穩住。
呼。
穩住。
張培猛這裡開始嘗試雙相位驅動帶來的速度能量慣性,繼續推進。
極速區。
爆發。
在他前麵這些人的爆發了。
而且都比他的爆發能量要高。
那麼……
就可以用更少的能量,推動身體前進。
交替發力模式使拮抗肌!
股四頭肌與膕繩肌……輪流休息。
降低整體能耗!
張培猛也開始認證更加高深的技術體係。
不愧是用傳統訓練模式,就可以衝到十秒的男人。
差點就把蘇神黃種人第一位破十名頭拿走的男人。
這個天賦是真的頂。
技術領悟力沒得說。
尤其是技術的發揮。
一些陳舊的體係基礎發揮出來。
已經說明了問題。
張培猛,在這個方麵的天賦是真的強大。
傳統技術中,雙腿同時發力會導致對抗肌群同步收縮。
如蹬伸時腹肌與背肌同時緊張。
而雙相位驅動通過單腿支撐+單腿擺動的分離模式。
使非支撐腿肌肉短暫放鬆,減少ATP消耗。
增加自己的……磷酸原係統負荷降低約15%。
其實雙相位驅動的“間歇性高強度”模式可延緩乳酸峰值出現,延長高速跑維持時間。
可張培猛現在……
就是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雙相位驅動的神經肌肉記憶可強化運動員的固有節奏感知!
他被超越了就超越了。
不管這些!
隻做好自己!
七十米。
八十米。
九十米。
到了張培猛平常最不擅長的後程方麵。
但他練這個機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後程。
就像是蘇神做的那樣。
極致前程選手都可以大幅度改進。
有這麼好的目標和榜樣在前方,自己有什麼理由放棄?
沒有理由放棄。
核心轉變。
核心肌群從“姿態維持”轉向“能量傳導樞紐”。
衝刺中核心肌群通過腹內壓調控。
屏氣→呼氣的節奏。
穩定軀乾。
下肢蹬地力通過腰椎胸椎肩胛骨鏈傳遞至擺臂動作,形成上下肢聯動的閉環動力鏈。
這個時候新技術的優勢就開始體現。
可不僅僅隻是在啟動加速。
還有雙相位驅動的預訓練可增強多裂肌、腹橫肌等深層穩定肌的耐力。
減少途中跑因核心鬆弛導致的“坐臀”現象。
即身體後傾、蹬地角變大。
雖然累還是很累。
但同樣都是累,速度卻可以變快。
因為。
身體後傾更少。
因為。
當地角度沒有和以前一樣,不斷的快速變大。
有這些,後麵速度就足夠起來了。
95米,96米,97米,98米,99……
壓線。
壓線是必須做的。
也是蘇神要求他這麼多年必須練好的技術。
最開始的時候他也不理解,但是現在已經是練到了骨子裡。
不用蘇神說,他也會這麼做了。
最終……
當然是蘇神第一,9秒75,淩駕所有人。
這一組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
布雷克在這一組衝到了第二。
最終成績是9秒85。
蓋伊的成績是第三成績,最終定格在9秒88。
卡特成績是第四,成績也是9.88。
張培猛的成績是第五……
成績是9秒91。
第六名是阿什米德,成績是9.95。
第七名是柯林斯,成績是9.97。
第八名是湯普森。
作為08年奧運會的第3名。
現在已經是體現出了老態。
他的成績連10秒都沒有打開。
最終隻在洛桑的小高原場地定格在了10秒05上。
當年能和蘇神在鳥巢一爭啟動王者的人。
眼下已經完全失去了當年的風采。
這就是競技體育的殘酷與魅力。
最終,張培猛如願拿到了小q。
頂掉了羅傑斯。
以第九名的身份晉級決賽。
或許這在其餘人看起來,他花費這麼多代價擠進決賽也沒什麼競爭力。
可對於當事人自己。
卻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
尤其是莫斯科在即。
張培猛。
能感覺得到。
自己最近的狀態很好。
比想象中更好。
而且是好很多。
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