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古董,都是在那時候的保護中,留存了下來。
在其他人為了斂財,甚至不惜低價把國寶賣到海外的時候,他們當時組織的行動,的確保護了很多文物,不會外流。如莞城的這個藏珍舊址,就是發掘的比較晚的藏珍舊址了,其他那些,大部分在幾十年前就發掘,保護了起來。
吳省從那本書裡,發現的那封信,信的內容,著重提及了墨啟光和吳艾桐這兩個人。
玉璧上那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墨啟光害死了吳宗塘,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線索,就在紫光閣二百八十功臣流芳百世的那本原裝古籍之中。
營口墜龍事件發生之後。
吳宗塘身為玉雕法師,國學大師,他在第一時間趕往營口,自然也去看了當時的情況。
信中描寫道。
“此巨龍,體氣參天,腥氣襲人,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寬三寸餘,附於脊骨兩側為肋骨,每根約五六寸長,尾部為立板形白骨尾,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尺餘,全體共三丈餘。”
“營川墜龍之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近有席子,或為民眾為龍遮陰,有神龕,香爐,香灰二尺,民眾祈禱之處。該處,龍骨移,尚存有筋條,至於皮肉,鱗片,已不可見矣。”
很顯然。
吳宗塘當時趕到現場的時候,應該是營口墜龍事件徹底傳開的時候了。
當時訊息傳播還不發達,所以,等吳宗塘到那裡的時候,那條龍的龍骨已經被移動到了附近的一處平地上,場地被圍了起來,以供人參觀。
因為墜龍的地方,龍的皮肉已經徹底腐爛,腥臭味兒太重,一般人根本無法靠近。
而吳宗塘當時去看了墜龍的地方,他還看到,當時墜龍死之前因為掙紮,而留下的大坑,爪印,其實都還在。
當時有人為了給龍遮陰,想要救那條龍,但隻可惜,那條龍還是沒能救活。附近也有人,設立了神龕,有大香爐給那龍燒香祭拜,單單隻是那香灰,都有二尺深。
也就是說。
龍還沒有完全死的時候,附近的民眾就看到了。
他們甚至還跟那條龍遮陰,燒香,祭拜。
如後來有人猜測,那隻是須鯨的骨骼而已,當時還沒有腐爛的時候,當地的人怎麼可能看不出來,怎麼可能去燒香祭拜呢?
吳宗塘這封信上,內容是直接的佐證。
這說明,當時營川墜龍,還真的極有可能是條真龍,就是十二生肖之中的龍。
信的後邊提到。
吳宗塘等人到現場考察過之後,他們覺得,這幅龍骨必須得好好保存起來。而這時候又是戰亂時期,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夠完好的保存龍骨,讓其不受損害?
吳宗塘和墨啟光,以及吳艾桐商議了很多方案。
最終。
他們決定,從營川上這條龍骨上船,而後,再運到附近的一個貝勒爺修建的私人山莊裡,那位貝勒隱世,愛玉,是吳宗塘的好友,這事一拍即合。
以當時的生產力,將如此一副巨大的龍骨完好的裝船,運走,的確不容易。
耗儘人力物力,龍骨裝船運走,可到了船上,吳宗塘卻找不到那墨啟光和吳艾桐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