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丞相與尚書,路途中的偶遇
百姓擦屁股的草紙!
朱元璋這麼粗鄙的話語出來,也是讓李善長的臉色難看了許多。
但他不敢也不能發作,隻能忍著。
“陛下,臣愚鈍,不知道該如何做?”
崔亮開口道。
做到,就認了。
一直嘴硬,在朱元璋麵前是沒有好下場的。
“你們先看看這個吧,看完了之後,再告訴朕,能不能讓百姓多買些民報看看。”
朱元璋將桌上的文章調轉了一下方向,正是他昨夜寫的。
李善長和崔亮兩人立刻走上前來,仔細而認真的看起了這篇文章。
不過兩人一起,頭不好靠的太近,這年紀大了,又有些眼花。
一時間,還有些尷尬。
“用這個吧。”
朱元璋直接掏出一個放大鏡,放到了文字上:“自己挪著看。”
放大鏡一出,李善長和崔亮皆是一驚。
因為他們都沒見到。
此前玻璃倒是知道了,皇宮內現在的畫作刺繡裝裱用的都是玻璃。
這朱元璋皇帝開始用了,大臣們自然也要效仿。
朱元璋對於玻璃,也沒有搞成皇家專用。
畢竟大臣們用,也能給蘇璟增加些訂單。
以蘇璟的貢獻來說,讓他多賺點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放大鏡直接將字體放大,李善長和崔亮立馬就看的清楚了許多。
兩人心頭訝異,但此時顯然不是討論這個放大鏡的時候。
他們耐心仔細的將朱元璋寫的這篇文章看了一遍。
朱元璋的字跡,他們自然是知道的。
所以看的尤為認真。
朱元璋直接坐在了辦公椅上,就這麼等著,也不著急。
過來差不多兩炷香的時間,李善長和崔亮這才看完,兩人齊齊向後退了一步。
“看完了是吧,說說,你們接下來有沒有信心讓民報在百姓之間傳開。”
朱元璋朝著兩人問道。
李善長立刻道:“有陛下這等妙計,臣定能完成。”
“陛下奇思妙想,臣佩服,此法一出,不消半年,民報必能在大明境內風靡!”
崔亮亦是十分振奮的朝著朱元璋說道。
先前困擾他們的難點,朱元璋的這篇文章基本都給了解答。
其實就是蘇璟的解答。
當然,這也不能說他們蠢。
一來他們沒見過後世的報紙新聞傳播,二來像是軟廣和震驚體這種東西,要說讓他們直接用,他們也不敢。
這可是朱元璋親自點名要辦的東西,他們做好了是要讓朱元璋審核的。
這東西,直接出現在朱元璋麵前,他們沒這個膽子啊!
“很好,你們兩個說的話,朕已經記住了,下去辦吧,不要讓朕失望。”
朱元璋看著兩人,淡淡說道。
彆看沒什麼責備的語氣,但皇家的威嚴,儘顯無疑。
“臣遵旨!”x2
兩人立刻躬身朝著朱元璋行禮,然後轉身離開。
奉先殿外。
“崔大人,還望不要介意。”
李善長立刻給崔亮道了個謙。
他已經有了請辭的想法,雖然剛才在朱元璋麵前甩了個鍋給崔亮,但這會該找補還是得找補的。
“丞相大人說的哪裡的話,這事本就是下官做的不夠細致,是下官的錯。”
崔亮笑著回應道,也不知道到底是真不在意還是假不在意。
虛與委蛇這件事,他們都是個中高手。
“對了,崔大人,伱對陛下的那些方法,怎麼看?”
李善長話頭一轉,朝著崔亮問起了剛才朱元璋給他們看的辦民報的方式方法。
崔亮點頭道:“陛下奇思妙想,我自愧不如,若是以此方式執行下去,民報必能在大明紮根下來。”
各地自辦的方法,直接讓民報傳遞速度太慢的問題解決了。
而那插入軟廣和震驚體的辦法,雖然略顯粗俗。
但對於百姓們來說,卻是定點的精確爆破。
民報的火,在崔亮的心中已經成了必然。
“我與崔大人看法相同,民報肯定會成為大明無比重要的東西。”
李善長說道:“不過,陛下今日提到的方式方法嘛,我估計是蘇先生教給陛下的。”
蘇璟!
崔亮又聽到了李善長提蘇璟。
“丞相,你這是不是有些草率了,陛下方才可沒有提到什麼蘇先生。”
崔亮說道。
他內心對於蘇璟,依舊不是那麼的接受。
李善長笑道:“我也就是隨口說說而已,崔大人不必當真,我們還是先辦好陛下的事情再說吧。”
話不多說,點到為止。
李善長快步向前走去,後麵的崔亮若有所思。
這些個民報的辦法,真是蘇璟想出來的?
……
從應天府出發,蘇璟一行三人,正在快速的朝著山東逼近。
因為朱橚不在馬車上了,這會車速也快了不少。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沐英的駕車技術要比蘇璟好很多。
即便是提速了,馬車依舊很是平穩。
車廂內,蘇璟正在給朱標講著聲音的傳播。
這兩個竹筒穿根繩子就能直接通話這事,讓朱標相當的好奇。
“蘇師,您的意思是說,咱們說話的聲音,其實是一個物理振動的現象。”
朱標朝著蘇璟說道。
蘇璟點點頭道:“你這麼理解也沒錯,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無論是敲擊還是拍打,其實都是產生了振動。”
“同樣的,聲音想要傳播出去,它需要介質,就像是車要跑,得有路一樣。”
“正常情況下,空氣就是這個介質,但在有些情況下,空氣這個介質傳播會不理想,不如馬車內和馬車外的兩人。”
“馬車在向前移動,那麼就等同於空氣在向後移動。而我們馬車內的空氣由於慣性,留在了車廂內。”
“如此一來,外麵人說話的聲音,因為空氣移動的原因,就顯得不那麼清楚了。”
關於聲音波的知識,蘇璟還沒有教給朱標。
他知道現在的解釋其實是略顯牽強的,不過用來給朱標科普也算足夠了。
等到之後係統學習的時候,朱標自然就明白了。
“蘇師,那如果這個繩子足夠長,我們是不是可以相隔千裡,也能正常對話。”
朱標又朝著蘇璟問道。
這竹筒傳聲,實在是讓感覺到十分的神奇。
“牛懿,這可不行,用繩子連接其實就是將繩子作為了聲音傳播的介質,空氣中正常說話,離遠了就聽不清楚,繩子也是一樣,太遠的話,聲音就傳不過去了。”
蘇璟笑著搖頭道。
他當然知道有線電話這東西,隻不過現在是明朝,對於電的認知,還僅限於天上的雷電。
學習,應該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