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擺擺手:“無事,不過既然伯溫提了,那朕也想問問你,蘇璟,你覺得大明真的就是發行不了紙幣了嗎?”
劉伯溫還是懂朱元璋,剛才他可不是多嘴,而是故意的。
就是給老朱一個台階,好讓他可以順理成章的把自己想問的問出來。
這配合,隻能說相當嫻熟。
蘇璟回答道:“陛下,剛才我說的很清楚了,大明是現在不適合發行紙幣。”
朱元璋麵色微變,說道:“你說可能幾百年都不合適,那和不能發行有啥區彆?”
“陛下這話說的,大明啥時候能發行紙幣,那不是看您麼。”
蘇璟立刻道。
“怎麼又和朕有關係了?”
朱元璋愣了一下道。
蘇璟淡淡道:“看來陛下的記性不太好,咱們在溧水縣剛見麵那會,誠意伯也在,我不是和陛下說了一個丐幫和皇帝的故事麼。”
“現在這大明能不能發行紙幣,那不都是一樣的道理麼。”
朱元璋回憶了一下,但奈何他每日的事務實在繁多,和蘇璟的第一次見麵,都是快一年前的事情,他是真的記不起來了。
“有這事?”
老朱皺著眉頭道。
“陛下,蘇先生的意思是,紙幣能否發行看的是大明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大明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由陛下所決定的,故而紙幣能否發行得看陛下。”
劉伯溫在一旁幫著朱元璋解釋了一下。
聽完劉伯溫的話,朱元璋還是沒想起來,但蘇璟的意思他明白了。
“蘇璟,你不要忽悠朕,朕是皇帝不錯,但大明的經濟發展成什麼樣,也不是朕一人能決定的。”
朱元璋直接說道。
老朱很霸氣,但他並不是自大的霸氣。
相反,他對自身的能力有很清楚的認知。
手下的能兵強將也是用的很多,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務,通常也願意放權給手下的人。
當然,主要是在起義的階段,老朱對手下人還是頗為信任的。
在搞錢這件事上,朱元璋很清楚自己沒這方麵的才能。
蘇璟微微一愣,這樣的老朱,他還真是在史書上沒見過的。
“陛下,您可是一代聖君,蘇璟相信大明在您的帶領下,肯定會一步步走向輝煌的!”
蘇璟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一頓馬屁拍上了。
畢竟這時候不是單獨兩人在場,還有個劉伯溫在,該給老朱的麵子要給。
朱元璋臉色微變,頓了頓道:“蘇璟,你也不用這麼說,大明是朕開創的,自然會竭力治理好大明的,這經濟之事,的確不是朕之所長。”
蘇璟又道:“陛下,您謙虛了,開創大明這等豐功偉績,已經是世所罕有,誰也不是全能的,但蘇璟相信,以陛下之才智,即便是不善長,依舊可以很快的學會並且精通的。”
這一番連環馬屁,雖然很生硬,但馬屁終究是馬屁,老朱聽得那是相當的高興。
蘇璟的誇讚,平日裡可不是那麼容易聽到的。
這讓一旁的劉伯溫看的有點不知所措,蘇璟在他的心裡,和現在拍馬屁的形象那是相距甚遠。
劉伯溫甚至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見到了幻覺。
蘇璟是何等才智通天,現在這樣子,簡直就像是一個佞臣一般,隻顧著說好話了。
“行了行了,蘇璟,這些話就說到這吧,朕還是想問你,大明現在國庫不豐盈,財政上有所困難,你可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朱元璋把話題拉到了原本的路線上,大明的財政問題。
大明寶鈔,老朱現在肯定是不會發行了。
但大明的財政緊缺問題不會就此消失,還是需要一些辦法來解決的。
蘇璟說道:“陛下,國家財政大事,豈是我一個小小商人能解決的,就算把我溧水縣的全部產業都賣了充國庫,恐怕也隻是杯水車薪,陛下這著實是為難我了。”
儘管上輩子蘇璟是上市公司的總裁,身家豐厚,經商水平不低。
但現在老朱問的那是一整個大明的財政問題。
一個公司和一個國家,這其中的體量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
在這件事上,蘇璟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剛才上課的時候可以隨便吹,現在是對這朱元璋說,那是得拘著點。
“伯溫,你覺得呢?”
朱元璋直接轉頭朝著劉伯溫問了起來。
劉伯溫立刻回答道:“陛下,臣以為蘇先生過於謙虛了,就剛才蘇先生教授太子殿下的課程,臣覺得若是能用在大明上,肯定能使大明的經濟迅速的發展。”
這也不是劉伯溫故意拖蘇璟下水什麼的,而是朱元璋剛才從頭聽到尾了。
劉伯溫要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那也太看不起朱元璋了。
“蘇璟,聽到了吧,朕希望你彆再謙虛了。”
朱元璋轉頭看向蘇璟,淡淡說道。
蘇璟稍稍想了想,說道:“陛下,您若是真想知道,我倒是有辦法,不過辦法分為上中下三策,不知道陛下想要哪一策呢?”
上中下三策?
老朱的眼睛瞬間瞪大,看向蘇璟道:“蘇璟,這就是你和朕說的沒辦法?都有三策了?合著你是在玩朕呢?”
說話間,老朱的火氣已經有些蹭蹭的冒起來了。
一開始說沒辦法,現在又直接扯出來上中下三策,擱誰誰火氣不大。
一旁的劉伯溫趕緊道:“陛下,臣以為,還是先聽聽蘇先生怎麼說吧。”
這在場的三人裡,劉伯溫是最膽戰心驚的。
蘇璟的態度,跳脫的讓劉伯溫無法想象。
一會覺得蘇璟是個諂媚的佞臣,一會又覺得蘇璟好像壓根沒在意朱元璋這個皇帝的脾氣。
蘇璟說道:“陛下,聽完了你就知道我為啥一開始說沒辦法了。”
“有話快說,有屁快放!”
朱元璋直接甩臉道。
蘇璟說道:“這上策麼,便是陛下勵精圖治,百姓安居樂業,政策逐漸放寬,大明的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經濟自然而然會好起來,此乃王道,速度雖然不快,不過穩定。”
“中策以刺激民生商業為主,廣開商路,包括重啟絲綢之路,海上商運等等,以朝廷為根基,直接參與到經商之中,將大明朝堂上下文武百官全都集合到其中。這樣便可以籌集到一筆龐大的資金,錢多了,自然能生錢。”
“至於這下策麼,那便是反攻倭寇,攻占倭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