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市,電視台大廈。
某會議室,正召開春晚的籌備會議,主要討論的是本屆春晚的節目問題。
一般來說,春晚大多數節目會提早許久、甚至半年就開始準備,也不排除根據近期社會熱點、群眾反饋,增補新的節目,但最終節目單一般會等幾輪彩排過後才會正式公布。
每年這種會議都如同打仗一般,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近年來因為多媒體、短視頻的衝擊,觀眾“見識”得多了,讓節目的挑選變得更為困難。
以前條件有限,大家的娛樂選擇也不多,吃完年夜飯就隻能看春晚,收視率自然高。
現在的觀眾,在網絡信息的衝擊下,對各種套路了如指掌,甚至還有自己拍段子,模仿預告今年春晚小品的...
試想一下,節目還沒演就被猜得七七八八,節目組不得臉都綠了,那這節目改還是不改?
會議桌上,嚴誌剛坐在主座。
他身材不高,身形有些發福,緊抿嘴唇聽著眾人的彙報,年老鬆弛的皮膚讓其麵相顯得有幾分嚴厲的氣勢。
作為本屆春晚的總導演,他的壓力很大,尤其是第一次執導這種全國性大型晚會。
節目既要創新,又要保留傳統,既要反映社會熱點,又得多方平衡,最後還不能出錯...
嚴誌剛覺得,這特麼簡直不是人乾的事情。
但“60歲正是奮鬥的年紀”,他本人還是很想追求進步,把這次春晚辦好的,所以對於節目單極為重視。
“整體來看,近年來春晚的收視率雖然說偶有亮點,但還是呈明顯下降趨勢的。”
台上,到了嚴誌剛發言,他侃侃而談道:“其中不可否認有客觀的原因,比如群眾的生活娛樂豐富了、網絡直播的影響等...”
台下,有年輕員工挪了挪椅子上的屁股,對這種“彙報式”的開會風格不太適應。
但老一輩,尤其是領導層,大多都有這個習慣,什麼事上來都得分析、調研、論證一通...
“但是!”說到這裡,嚴誌剛話鋒一轉,手指敲擊著桌麵,義正嚴辭道:“拋開客觀因素,我們更要找主觀原因。”
“節目是不是精彩,貼近大眾,我看現在網上都說‘年味一年比一年淡’,那怎麼才能讓年味濃起來?咱們的春晚節目就是重要一環,所以必須在節目上下功夫...”
等嚴誌剛說完,才有人舉手提議道:“嚴導,關於年味這事,我有個建議。”
“現在都講究大俗大雅,可以在歌曲表演中加入一首葉知秋的《恭喜發財》,由他負責獨唱。”
“葉知秋知名度夠高,粉絲基礎也有,這個節目肯定受歡迎。”
提及葉知秋的名字,當下便引起了眾人的討論。
“這個好,這首歌全國觀眾都知道,雖然少了點新意,但絕對夠接地氣,男女老少觀眾都適合。”
“可是葉知秋沒檔期吧?之前我們初步接觸過,他不是說正在拍電影,要到一月下旬才結束,沒辦法參與前幾次彩排。”
“他舞台經驗豐富,而且唱的是一首沒什麼難度的老歌,前兩三次彩排不參加應該沒關係。”
“還有一個問題,我記得葉知秋第一次上春晚,是趙經綸導演吧。如果加上這屆,都第四次了,觀眾會不會有審美疲勞?”
“人家的實力和人氣擺在這裡啊,隻要觀眾喜歡,上多少次不是問題。”
“那倒也是,網上關於嘉賓的呼聲,他和虞采薇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