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風如今成了米國資本圈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但他的身份也讓對手們頭疼,因為他雖然代表的華夏企業在世界新能源領域搞風搞雨,但是他同樣是米國資本圈,排名前幾的大佬。
到了他們這個階層,互相都要給一些麵子的,沒有人會傻到非要跟一個跟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成為死敵。
畢竟被一個大佬時刻惦記著,你無論實力多雄厚,一不小心也得栽跟頭。
但是,矛盾卻是不可調和的,戰氏集團的新能源自然企業是對傳統企業的一次大衝擊。
想想諾基亞,再想想柯達,那可是世界霸主的存在,卻因為新技術的產生,瞬間就一敗塗地。
或許有人說,他們是不緊跟時代,不接受新生事物,所以,結果必然如此。
其實不然,正是因為他們太注重自己的專業了,想做到精益求精,所以才忽略了可以替代的新技術產生。
這個真不是目光狹隘,而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哪一個大企業,也不會去著眼於研發可以顛覆自己產業的技術。
戰士新能源的敵人太多了,他的橫空出世,戰士新能源的橫空出世,如一顆重磅炸彈投入平靜湖麵,掀起千層浪,對傳統各行業的衝擊堪稱顛覆性。
在汽車領域,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被瘋狂蠶食。
以往那些憑借各種技術稱霸多年的老牌車企,如今銷量大幅下滑,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曾經,加油站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是汽車出行的能量補給站,可現在,充電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逐漸改變著人們的能源補給習慣。
消費者們越來越傾向於選擇更環保、更節能的新能源汽車,不僅使用成本大幅降低,還能享受到國家各種補貼優惠政策,出行不限行等便利更是讓人心動。
而傳統燃油車,在油價持續上漲、保養維修成本高昂以及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的多重夾擊下,日子愈發艱難。
車企們紛紛開始尋求轉型之路,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能源汽車技術,試圖在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奪回一席之地。
能源供應行業同樣深受其害。傳統火電企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新能源發電的比例不斷攀升,讓火電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
過去,煤炭作為火電的主要能源,開采、運輸、燃燒一條龍產業養活了無數人。
可如今,隨著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成熟與普及,煤炭的需求量大幅減少,煤炭企業的營收一落千丈。許多煤礦不得不減產甚至關閉。
石油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使得石油的消耗量大幅降低,國際油價波動頻繁,石油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它們也開始涉足新能源領域,試圖通過多元化發展來降低風險。
在機械製造行業,那些依賴傳統能源動力係統的機械設備製造商,訂單量急劇減少。
曾經用於石油開采、煤炭運輸的大型機械設備,如今無人問津,大量設備積壓在倉庫,企業資金周轉困難。
而新能源相關的機械設備製造卻迎來了春天,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生產設備等的訂單源源不斷,企業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招聘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在這種生死存亡之際,這些傳統行業的大佬們不得不組成聯盟,來抗衡戰士新能源集團的飛速發展。
如果戰士集團隻是一個單純的華夏企業,他們是根本不在意的。
因為他們有一萬種方法,可以把這個企業局限於華夏內部,讓他們根本出不來。
但是因為葉風的身份問題,他們做不到,葉風的兄弟集團,無論在米國還是歐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所以,他們不得不組成聯盟,開始跟葉風以及整個兄弟集團的勢力開始對抗。
資本社會,資本影響著一切,包括政治,每個政客背後,都有著資本的影子。或者說,政客是資本的代言人。
葉風自然也有著自己的勢力,包括親叔叔老四,如今已經是參議院話語權很強議員。
還有蘇西,這個他一手推上去,在民間很有威望的女議員。
老四和蘇西自然也有自己的圈子和勢力,他們背後的資本,自然不隻是一個兄弟集團。
老四有自己的軍墾快餐,而蘇西出身沃頓家族,哪一個都不容小覷。
說起來,他們哪一個人拉出來,都不會在意某一個資本。但是若是眾多資本聯合起來,那他們肯定就不行了。
眾所周知,米國有兩大政黨,一直交替著掌握政權。
而葉風的這些對手們,聯合起來,無論在參議院還是眾議院,所占的席位都要比葉風他們數量多的多。
於是,在資本的暗潮湧動中,傳統行業的大佬們組成的聯盟終於開始行動。
他們深知,想要扳倒葉風及其背後龐大的勢力,僅靠經濟手段遠遠不夠,必須在政治層麵上發力。
首先,聯盟開始在輿論場上掀起風暴。他們雇傭了大量的公關公司和水軍,在各大媒體平台上對新能源產業進行抹黑。
電視新聞裡,專家們開始質疑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列舉一些未經證實的事故案例,讓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產生恐懼心理。
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文章指責新能源發電會對環境造成新的破壞,影響生態平衡。
這些負麵輿論如同一股黑色的浪潮,迅速席卷而來,使得戰氏新能源和兄弟集團的聲譽受到嚴重衝擊。
原本對新能源汽車充滿興趣的消費者開始猶豫不決,戰氏新能源的訂單量急劇下降。
與此同時,聯盟在政治領域也展開了一係列的攻勢。
他們利用自己在國會中的影響力,推動出台一係列不利於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
新的法規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準入門檻,增加了各種複雜的檢測項目和認證流程,使得戰氏新能源的新車上市時間被迫推遲,研發成本也大幅增加。
在新能源發電方麵,政府減少了對相關項目的補貼,並提高了土地使用稅等費用,讓兄弟集團的新能源電站建設陷入困境。
許多已經開工的項目因為資金壓力和政策限製不得不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