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幕上的電影仍在繼續播放……
此時正好是成菲客串的一個鏡頭——商淺予就是在她的“慫恿”之下,才想加入的超級英雄團體。
開頭中有不少情節和篇幅都是用於描述這些外表光鮮亮麗,能力超凡脫俗的超級英雄們背後的個人生活。
在傳統超級英雄電影題材中,為了豐富人設,讓角色更生動,同樣也會加上一切日常的劇情。例如一團糟感情、例如遇到的人生挫折,又或者個人與團隊之間的矛盾爆發。
以顯示出,這些超級英雄們也是曆經魔難,堅持信念,才最終成為了守護人類的英雄。
看著固然感動,可有時候卻總給人一種“富人煩惱錢該怎麼花出去”的感覺。
這樣的煩惱,與廣羅大眾的煩惱未必一致。
《黑袍檢查隊》這邊,則接地氣多了。
他們會斤斤計較於便利店飲料給不給吸管的問題。
會在回家之後看著自己的銀行卡餘額露出狂喜的表情。
看著宣傳片中占據著c位的“夥伴”,臉上會露出又嫉妒又羨慕的情緒。
對著領導表麵一套背地裡一套……
同樣,作為依靠外力獲得超能力的他們,也如同某些瞬間暴富的暴發戶一樣,就連心智都出現了扭曲。
這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好看啊,這真是新公司拍出來的?”
“……”
與其他認真觀看電影的觀眾不同,楊若謙整個人的注意力都不在電影上麵。
觀眾看電影,他看觀眾。
完了……電影都播放超過20分鐘了,為什麼還沒有一個人起身去上廁所?
楊若謙忍不住把目光瞥向大銀幕。
“真的有那麼好看嗎?”楊若謙忍不住極小聲的嘀咕一句,“連一個玩手機的人都沒有?”
……
後麵的劇情概覽,楊若謙就是背都能背下來。
因為整個電影所有魔幻的劇情,都是楊若謙本人親自敲定的。
可看著看著,楊若謙自己卻都漸漸的不再關注其他觀眾的反應,所有思緒都沉浸在了電影所構築出的世界之中。
作為一部偏向群像,沒有一個絕對確定男主角的電影,如何分鏡,如何切換場景卻不使觀眾覺得割裂,對導演基本功的要求是極高的。
《黑袍檢查隊》的導演安舟,完美做到了這一點。
畫麵的切換可謂縱享絲滑,過渡的精妙絕倫,絲毫不會影響代入感。
所有演員的演技都在線,而且最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演員以前並沒有名氣,也沒有出演過讓人印象深刻的某個角色。
那種看到這張臉就想到另一個角色的出戲感於是蕩然無存。
仿佛演員本身就是電影中的人物,而不是自己身邊某個人在出演,更增加了沉浸感。
沒有花重金請大牌演員,沒有天價片酬的掣肘,劇組可以把更多資源資金投入到場景構設、特效以及各種細節當中。
電影的劇情緩步推進,此時正來到了商淺予被成功蒙騙,來到公司應聘時的場景。
“……”
楊若謙友情客串的公司高層把桌麵上的所有文件掃到了地上,大怒道:“他們拿500萬,我拿100萬,還要我感謝他們嗎?!”
“我!的!錢!!!”
明明是一段很嚴肅的劇情,可楊若謙臉上猙獰的表情,滿地的文件和這一句台詞卻成功把寂靜了許久的觀眾逗笑了。
“噗……”
“哈哈……”
電影呈現出的壓抑氛圍,從開局到現在都緊繃的神經,一下舒緩了不少。
如何做到鬆弛有度,節奏跌宕起伏卻不影響整個電影的整體基調……《黑袍檢查隊》完美的做到了。
沒有爆米花吃,無法用手邊任何事物緩解自己壓力的楊若謙表情木然的看著大屏幕。
要不是自己上鏡,破壞了楊若謙本人的代入感,他現在可能都還沉浸在電影情節裡無法自拔。
現在回過神來,他才猛然驚覺——這部電影,怎麼感覺還怪好看的?
當初寫劇本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啊!
看到現在,整個電影走向都是按照自己設想那樣的來,可為什麼拍出來就是那麼好看呢?!
要怪編劇?彆人兢兢業業寫劇本,要求完全按楊若謙的標準來。
要怪導演?安舟的每個鏡頭都把楊若謙要求的要素生動形象的表現到了觀眾麵前,他有什麼錯?
怪演員?彆扯淡了。
怪來怪去……隻能怪自己?
劇情前半段又荒誕又可笑,但其內在想表達什麼,觀眾都是能切身體會到的。
後麵,劇情逐漸走向高潮階段,那些超級英雄們一個個露出了自己的真實麵孔。
他們之中有普遍意義上的好人,有普通性格人,有自私自利的人,有壞的不那麼徹底的人,當然也有徹頭徹尾的壞人。
當身著那套象征正義的衣服,在一棟樓頂解決生理問題的時候,當他猙獰著麵孔用死亡威脅公司員工的時候,當他和顏悅色的說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話時……觀眾也隻是認認真真的看著,沒有哪怕一個“原著粉”跳出來罵人。
飾演超級英雄團隊中良心擔當的商淺予,在現實麵前不得不選擇妥協的時候,大家也隻是很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看著這些劇情的楊若謙不停的把自己代入到這些超級英雄原型的粉絲身份上。
然後他很悲哀的發現,好像這些劇情,真的不會讓原著粉破防,不會招來原著粉的痛恨。
因為大家顯然是能夠共鳴這些劇情的。
如果說傳統超級英雄們給了觀眾一個夢,一個身披星光的完美強者來拯救所有人的夢……那《黑袍檢查隊》就把他們拉回到了現實。
而現實,絕不會完美。
啊呸,我在腦補些什麼東西啊?
這劇本是我自己寫的啊!
楊若謙猛然甩了甩腦子,忽然意識到了一個可怕的事實。
電影隻是在表達一段劇情,隻是用畫麵的方式將故事表達出來,可故事的內核是怎麼樣,一千個人裡可能有一千個看法。
或許寫這個劇本的人,此處特指楊若謙,是想利用這麼個劇情惡心人,可到了導演編劇手上,人家未必就是這麼理解的。
等導演把電影按他的理解拍出來,在電影院播出的時候,觀眾的理解可能和導演編劇的理解會再一次出現偏差。
中間隔著兩道不同的理解,最後呈現出的東西,和楊若謙最初設想的東西,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電影和文字的區彆,就在此處。
文字故事中,如果作者願意,可以非常清晰的表示出自己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甚至可以直接用旁白的手段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