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是農曆“下元節”,在壺溪一帶叫作“十月半”,是一個大節。秦夢雲龍江兩岸及壺溪流域的大部分村,都過這個節。
梨洲是雲龍江中一塊占地十多平方公裡的狹長沙洲,雖然在水一方,相對獨立與封閉一些,但習俗與兩岸大同小異。
“雙十”協定簽後,雙方摩擦少了,上峰忽然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因此袁楚才縣長對“掃葉”行動的關注也多了起來。
話說秦時月在屏峰園藥莊靜養,原想沒有十天半月,腳踝和手肘上的傷不會痊愈,不想師父的“神農膏”和草藥十分靈驗,三天功夫就腫痛全消。
時月念著案子,即刻動身北渡,先到百花穀看了母親,隻吃了一頓中飯就直奔梨洲。
早在八月半之後,那洲上的保長、鄉保安隊長成天樂就邀請過他,希望他能前去巡察作客。
這成天樂是鄉紳之後,祖輩就在當地經營漁業,父親又做沙石買賣,富甲一方。
成天樂隻比秦時月大了三歲,卻因為人仗義疏財,老少無欺,故朋友極多,在當地的威信極高,甚至超過了祖父兩代。
更特殊的是,他與秦時月還是發小。念初中前,兩人都在江北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那裡學過毛筆字。
時月文靜,喜歡看書寫字。天樂卻大大咧咧,喜歡上房爬樹掏鳥窩。兩人一靜一動,相處卻十分和諧。
秦時月此去,目的自然不是為了過節趕熱鬨,更不是為了弄點江鮮吃吃,而是想去領領信息,碰碰運氣,也實地勘察幾個地方。
這過節時光,天樂作為保長兼保安隊長,又是做生意的,家裡一定是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其中有一處地方,他慕名已久,也想借機去走一走。
他從小聽媽媽和外公、外婆講,百花穀所在的將台山,向西向北延伸有十多裡長,號稱“十裡長山”。十裡長山上有座神仙山,山上有個“神仙洞”,深不可測,曆來無人能夠走到底。
這十裡長山,正是梨洲一水之隔的北岸靠山。“神仙洞”呢,就在離泰山樟不遠的半山腰。
秦時月對探險有著天生的喜好,加上手腳敏捷,所以很適應戶外運動。
自拜周止泉老人為師以來,更加擅長倒立與空翻。練了白猿先師所傳的“白猿鬆柔術”以後,不僅經脈暢通了好多,臂力指力大有增長,而且柔韌性也變得非常好,一旦放鬆,身上不少地方柔若無骨,因此特彆擅長跳躍騰挪、攀援涉險。
自從來到秦夢,警察局的得過且過,保安團的拉垮癱瘓,讓他徹底失去信心。鄉紳保長們的各自為政、明哲保身和敷衍應付,又讓他被迫放棄依靠外力的幻想,決心憑一己之力來開展“掃葉”行動,偵破《梁山泊水軍陣法》等案件。
於是,他又一次背起了旅行包。
他每次出門,不管是執行任務還是去遠足,都會背起這個大包。
這次去藥莊療傷,也不例外。
這包,可是個百寶箱式的神器。裡麵有礦燈、蓄電池,繩束、被單、帳篷等一應器具,還有乾糧、淡水、維生素等。
他沒有穿製服,隻是在衣衫裡麵穿了緊身的深色小襖,自製的胸包武裝袋裡放上了指南針、手電、短槍、匕首、石子等。
那梨洲因古時洲上遍植棠梨而命名。其所在的一段雲龍江,當地人也稱作“梨江”。
棠梨這樹很草根,農村裡房前屋後常有。它也結梨,卻小如鳥蛋,故此樹又名鳥梨、鹿梨、野梨、豆梨等。
這梨不僅小,而且不能吃,味澀,俗話又稱“屎秘(bi)棠梨”,意思是吃了會便秘。那為何此樹又到處都是呢?隻為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是美。“二月東風遍野棠,鶯花一片兩茫茫。”這是清代彭孫貽的詩,寫的就是它。
其花先於葉而放,細小繁密,如白雪壓枝。而後葉綻,又清翠欲滴,加上鳥兒啼躍,落花紛紛,讓人眼迷心醉。
小時候的秦時月,對著門口的棠梨花,可以癡癡地坐上半天,到頭來腳下身上和頭發上都是細碎的棠梨花。
時月家鄉有句民諺,叫“棠梨花開落夜雨”。午夜時分,躺在被窩裡,聽著那“悉裡索落”的聲音滴進夢鄉來,連夢都是甜的。
第二個好處是它的果子。新鮮的果子不能吃,但家鄉的先輩總有辦法讓它變得好吃。用穀殼或礱糠焐之,待熟,則果肉黃亮沙糯,甜中略帶一絲酸味,成為一種獨一無二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