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婆帶著紀唐和古照影穿過了一片茂密的叢林,來到了一個隱蔽的溶洞入口。洞口被藤蔓和灌木遮掩,若不是生婆的指引,他們很難發現這裡隱藏著一個通往地下世界的秘密通道。
溶洞內部昏暗而潮濕,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泥土和礦物質的味道。生婆點燃了一盞油燈,微弱的光芒在洞壁上投下了搖曳的影子。三人沿著一條蜿蜒的水路緩緩前行,水麵上漂浮著一些水生植物,偶爾有小魚在其中穿梭。
兩側的洞壁上,突出的亂石形態各異,有的像怪獸的獠牙,有的像古老的圖騰,它們在油燈的照耀下顯得神秘而詭異。紀唐和古照影小心翼翼地跟隨著生婆,他們的目光在洞壁上遊走,試圖從這些自然的雕塑中尋找線索。
溶洞內的水路逐漸變得狹窄,他們不得不彎腰前行。水聲在洞中回蕩,有時低沉如鼓,有時又清脆如鈴。生婆提醒他們注意腳下的石頭,因為溶洞中的地麵往往濕滑,容易發生意外。
隨著他們深入溶洞,洞內的溫度逐漸升高,空氣中彌漫的水汽也變得更加濃厚。紀唐和古照影感到一種莫名的壓迫感,仿佛溶洞的深處隱藏著某種未知的力量。
不久,他們來到了一個開闊的洞穴,洞穴中央有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央有一個石製的祭壇。祭壇上擺放著一些奇異的石器和雕刻,這些物品顯然經過了精心的布置,它們在油燈的照耀下散發著神秘的光澤。
生婆走到祭壇前,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敬畏。她告訴紀唐和古照影,這個祭壇是女媧大神的眾生祭壇,那些石器和雕刻是萬年來生婆一族守護的東西,萬年前,生婆一族是女媧大神點化的蛇,保留著青色的蛇鱗和分叉的舌頭。說著,她脫下幃帽,露出覆蓋著青色蛇鱗的臉孔,她的瞳仁在黑暗裡散發出幽幽的光芒。
蛇類的豎瞳總是能在黑暗裡把人嚇一跳,她的臉上繪著一些奇怪的花紋,額間的花紋正是一個方形裡麵套著一個圓形的符號。她跪下去,額頭貼著祭壇邊緣的形似花朵的符號,花朵符號的中間卻是一個方形。
看來這是相對應的符號,那麼是不是在這裡也可以找到其他符號相對應的符號。古照影環顧四周,試圖找到相對應的符號。“東南角有本書,那裡你可以找到其他對應的圖案,我額頭上這個和祭壇邊緣的符號意思是神佑和信徒。”生婆保持著跪在地上額頭貼在祭壇邊緣的姿勢。
“多謝”古照影抬腳就要往過走,“小心腳下,不要驚動守護祭壇的青蛇。”“好”他小心翼翼地走過去,祭壇周圍分布著一圈尾巴交叉在一起的蛇形的花紋,“看起來這些花紋有點意思。”紀唐循著手電光束看去。
紀唐和古照影仔細地觀察著祭壇上的物品,這些物品可能是解開某個曆史之謎的關鍵。或許在這裡可以解開女媧古國的秘密,解開那個神女救世的預言。
生婆解開黑色長袍,露出了青色的曲裾,她們依舊保留著戰國時期的習慣,用爵盛酒。正所謂“山林山川丘穀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觳於地,列於鬼神。”
因為祭祀是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一種敬畏心理而產生的,因此古代的祭祀幾乎囊括了世間萬物,中國古代宇宙觀天、地、人三要素極為重要。《荀子·禮論》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在《中國曆代祭禮》一書將祭祀對象分成天界神靈、地界神靈和人界神靈。
根據祭祀活動的不同,還可以將祭祀分為血緣性祭祀和非血緣性祭祀。《禮記·祭法》裡就有“夫聖王之製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患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民間興起的“祭孔”、“祭祀魯班”等便屬於後者。此類祭祀也更具有具有社會文化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承襲自商周的祭祀儀式,仍然是時人生產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春秋時期的祭祀儀式可分為對天神、地隻、人鬼的祭祀,戰國時期基本保留了這一祭祀係統,但在細節上出現了種種變化。
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屬於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類天體日月星辰、各類天象大雩寒暑等。
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在周人的信仰係統中,“天”是至高神。“天”有其喜惡,也會因其喜惡而庇佑或懲罰人間的君主。人間君主自稱“天子”,假借與天的虛構的血緣關係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為了兩周時期最為隆重的祭祀。
郊祭的對象是至高神天,農神後稷參與配享,這種“祈禱一感恩”的儀式,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中都有體現。滿族雪祭源於滿族先祖受到雪神的保護,逃過敵對部落“巴柱”的追殺,後嗣得以延續。在雪枯時節,天寒無雪,則闔族舉行祈雪、求雪、請雪的雪祭儀式;當遇到特大好雪之對,瑞雪連降數日,預示著狩獵豐盈,農業豐收,來年果實繁茂、瘟疫消失,族人則感恩而行以慶雪、娛雪為主要內容的雪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祭祀日月星辰
日月
日神、月神崇拜,由來己久。《國語·周語上》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對日月的祭祀,大致有三種。
一是對日月的正祭。對日月的正祭是同天子諸侯施政緊密結合的。二是其他儀式中對日月的祭祀。在天子舉行覲禮的時候,也要對日、月進行祭祀。三是臨事而祭日月。子產有雲“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萗之。”則國家在雪霜風雨不及時的時候,也要祭祀日月。
星辰
從傳世文獻記載來看,對星辰的祭祀大體分為三種。一是合祭眾星,即《爾雅·釋天》所謂“祭星曰布”。二是祭祀有特殊功能的特定星辰。同樣屬於二十八宿的“箕”和“畢”,被稱為“風師”“雨師”並被祭祀。三是祭祀分野星。在古人的思維體係中,地上的諸侯國君有自己的統治範圍,天上的星辰也有其分管的領域,將其一一對應之後,就形成了所謂的分野星。分野星與地域對應,無論國之大小,都有祭祀各自分野星之職。
氣候、天象
“雩”,《說文·雨部》解釋為“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從雨,於聲。”由此可見,雩祭是求雨專用之祭。從傳世文獻來看,雩分每年定時舉行的常雩和因旱災而舉行的不時之雩。
自然界的寒暑變化,在先民眼中皆與神靈有關。寒暑變化之際,有藏冰出冰之事。藏冰之時,要用黑牲、秬黍享祭司寒,出冰之時,要用桃弧、棘矢除災。
古人認為日食是非常嚴重的天象災異,所以己經發展出比較完備的程式化的日食祭祀儀式以救日免災,有所謂“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以昭事神、訓民、事君,示有等威”的製度。古代一般將日食看作是大凶之天象,其理論依據是因為太陽代表了陽氣,日食則有“陰侵陽”的意味,即代表陽氣被陰氣壓製住了,所以也有“臣侵君”、“臣叛君”象征,因此“救日”的祭祀舉措其實就是“救君”。
地隻祭祀
凡在地之神,都屬於地隻祭祀,包括最為隆重的社祀,對境內山川的祭祀,對五祀的祭祀,和年終的蠟祭。
社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