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叛,救災?
這兩個詞平時是放在一起使用的嗎?
雖然災情發生時確實會有某些個法外狂徒趁著天災來臨規則崩壞的空檔發難引起區域性的動亂、叛亂沒錯。
但咱們這次的主要目標不是平寧王叛亂嗎?
主次完全不一樣,救的哪門子災呢?
朱烈不理解,備倭新軍的其他人更不理解。
他們不是鎮國軍校、書院出身,從加入這支隊伍開始就是訓練,目標就是準備未知的戰爭。
現在讓他們去救災?
專業完全不對口,他們沒學過啊喂。
可惜,抗議無效。
人小王同誌是上級特意下派執行此次任務的,手裡拿的還是“如本王親臨”的鎮國侯大印。
本來在鎮國府內論身份地位就比在場最高職位的朱烈還要高一檔,現在拿著這玩意更是沒人能輕易挑戰其的權威了。
無奈,抱著滿心不解的備倭新軍隻得認真開始執行王守仁布置的任務。
“恩師,這是為何?”
朱烈和趙本學想半天還是無法理解這平叛和救災為何能聯係到一起,就算是要安撫、穩定戰區百姓們的情緒,那也得先將戰亂平了再說吧。
就像是殺牛吃肉一樣,哪有牛都還沒撂倒殺掉就趴在牛背上追著啃的?
先平亂再治民,這才是正確的順序吧。
“那吾要是說,‘救災’是為了更好的平亂呢?”王守仁道。
“不能吧。”
“萬民固為國本,但在戰爭中他們比起專業的軍隊根本不是一個級彆,幫助不說沒有也隻能是聊勝於無。”
趙本學略顯質疑開口,他早就從朱烈等人口中聽說過王守仁的大名,知道其在鎮國府的地位,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會因此信服。
相反,作為一個能帶出頂級弟子且自己就寫過眾多兵書的人,他對戰爭有著自己的理解。
越是內行越有天賦便越有自己的驕傲,趙本學對這種雙方人數上本就有著巨大差距情況下還要分出大量人力物力去搞什麼“救災”的行為表示相當不認可。
就算備倭新軍的戰力比叛軍強的多那也不能這麼輕敵呀。
這是兵家大忌!
而且就算因此讓百姓們更偏向他們來幫助他們又能如何呢?
秦亡之時從監獄中放出數以萬計的囚犯幫忙守城,最終還是一敗塗地,就連這明顯比一般百姓更具有凶險的囚犯在真正的戰場中都起不了大作用,何況是普通百姓呢?
在沒有真的觸及他們底線之前,想要讓他們“觸底反彈”是很困難的。
寧王手底下那幫子叛軍雖然醃臢之事沒少做,但到那將全體百姓逼到完全忍不了的地步還遠著呢。
“虛舟兄是嗎,久仰大名。”
看著開口公然表示質疑的趙本學,王守仁也不惱,反倒是拱手予對方尊重。
倒不是他故作客氣,實際是王守仁還真對趙本學很是欣賞。
因為王守仁和朱厚照有一點很像,涉獵廣泛,對各個領域有所作為的人士都有一顆結交探討的心例如:新婚夜拋下新娘子夜會老道士......)
所以對於這位前宋宗室,現隱士、軍事人才,王守仁是真想和他坐論道一番的。
趙本學倒是沒想到這位在鎮國府地位相當高的王聖人居然會對他說這種話,原本表示質疑的表情一時間顯得有些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