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朝貢,來的快去的也快。
可見,就目前的形勢,足利幕府雖然還是倭島的大勢力,但局勢其實並不怎麼好,早已失去了幕府該有的統治力。
底下類似於渡部琉鬥之類,都在儘可能的想辦法尋求破局點了。
“十七個人的使團,出使個倭國沒必要這麼多人吧?”
雖然知道這出使不過是個噱頭,是為了為後麵出兵營造一個近期的合理理由,但朱厚照還是覺得人有點多。
他們的人,哪怕一不小心折在倭人手中一個朱厚照都覺得虧的慌,這可是另類的挑事行為,幾個人組團就夠了呀。
“沒看名單啊,十八個好吧。”
朱厚煒白了朱厚照一眼。
“年紀大了有點健忘?”
“不可能,本宮剛剛瞄了一眼出行人數,是十七......”
朱厚照下意識反駁,隨即反應了過來。
“你把那個誰也派出去了?”
朱厚煒點點頭:“嗯。”
“論失蹤,還有誰能比他更專業的?”
“到時候留他在倭島,也能對咱們出兵有幫助。”
“常在雖然是我派去的到時候自能成為倭人內部的一個漏洞,但在暗處再留一手有備無患嘛。”
對倭,朱厚煒自是希望多留一手,最好直接乾碎他們一點可能都意外情況都不要有。
那個誰,作為鎮國府下屬暗部最bug的存在,作為“走失的人”再好不過。
朱厚照道:“行吧,反正這事兒也已經乾了,就照這樣執行好了。”
朱厚煒也點點頭,這個反饋的時間不會很長,走個流程而已,要不了多久祝枝山等人應該也就“蒙受大辱”的回來了。
“對了,禮部那邊定好的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朱厚煒看向朱厚照,弘治皇帝宣布傳位,但朱厚照最後一步流程還沒走呢。
“這一個月其實就有一個日子不錯,不過年末了事情比較多,本宮覺得稍微晚一些在搞比較好,反正也不急這一時。所以最後跟父皇他們商定的時間是在年初的正月初四。”
朱厚煒聞言,略有思索。
正月初四,大明建國日,在這一人登基稱帝,內裡的門道可太多了。
“過年後嗎,那明年算弘治年還是新年好?”
年後四天,這咋算。
“算新年好吧,畢竟原本是打算今年年底前就讓本宮登基的。”
朱厚照想了想,說道。
“不過這新年號本宮倒是一時沒什麼思路,劉師傅他們以及眾翰林都有不少遞上來,厚煒你要不幫本宮一起看看?”
他們大明和前麵的朝代不同,自太祖皇帝開始除了某位特例以外基本都是一個皇帝在位隻用一個年號。
現在朱厚照要登基了,選出來的年號大概率要跟他一輩子甚至名留千古成為他的代號,比他的名字知名度更廣。
所以還是得認真想一想。
“年號?”
“永昌不行嗎?”
朱厚煒好奇問道。
這傳國玉璽上不是寫了嘛,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他以前看小說見那些拿回傳國玉璽的人稱帝都喜歡拿這兩個字當年號的呀。
恰好朱厚照還有個彆名叫朱壽,剛好能對上,挺好的呀。
朱厚照詫異的看著朱厚煒:“當初不是你說的不要過於信這些東西嗎?本宮覺得挺有道理的,而且本宮的成就也不需要靠一塊玉璽增加什麼含金量。”
朱厚煒點點頭。
也是,跟傳國玉璽聯係在一起的類似於永昌之類的年號都被玩壞了,不用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