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看到這些個彈幕,嬴政終於是忍不住了,噌的一下子站起來。
破口大罵道
“白眼狼!十足的白眼狼!!!”
“送給你們這麼多東西,你們不但不感恩,竟然還要攻打我華夏,簡直是枉為人子!”
秦始皇翻看著地圖,尋找越南的所在地。
“原來是象郡!”
秦始皇冷笑一聲。
雖然非洲去不了,但象郡可是近的很啊!
“蒙恬,通知趙佗!待他處理好百越的事宜,以最快的速度起兵進攻象郡!”
“如此狼心狗肺的小國,根本沒有留在世上的必要!”
下完命令,嬴政還是有些不解氣。
忍不住連後世也一塊兒埋怨了起來。
“這後世也是,援助就給些普通東西就好了,槍這種殺傷力巨大的兵器怎麼也給呢!這不是把屠刀親手遞給了對方嗎!!!”
...........................
【拚音是怎麼發明的。】
光幕換了內容。
【要說拚音,我們必須先講一下在沒有拚音的古代,人們是怎麼認字的。】
“認字嗎?”
嬴政摸著胡子說道。
“無非是死記硬背而已。”
“讀得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
“認字這種事兒可沒有捷徑可言啊!”
.............................
其實,古人認字無非三種方法。
第一:誦讀法
誦讀法是古人識字的主要方式之一,司馬光就非常強調這種讀書法。
他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寐時,詠其文,見其義,所得多矣&34;。
也就是說,通過反複誦讀經典著作,如《詩經》、《尚書》、《論語》等,來熟悉漢字和句子結構。誦讀時他們也會非常注重,字音語調的抑揚頓挫。、
第二:反切法
反切法也是古代最重要的注音方法之一,它通過兩個字的組合來標記一個字的讀音。
第一個字取其聲母反),第二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切),合起來指示被注音字的發音。
比如“苦,康杜切”,即取“康”的聲母“k”,“杜”的韻母及聲調“u”,組合成“ku”。
這種方法也影響了後世的拚音結構。
第三是讀若法。
也就是直音法。
就是用一個讀音相近的字來注音的方法。
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是采用這種注音方法的,如“珣,讀若宣”、“堾,讀若準、“芨,讀若急””。
在古代的時候,先生為了讓孩子認字,通常會先教一些容易記住的簡單字,然後用這些簡單字為一批較為複雜的字注音,最後再用這批字為另一批字注音以此類推。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局限性,畢竟不是每個字都有好認的同音字用來注音。
...........................
【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原共39個,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順序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順序,增加一個“ㄜ”共計達40個。】
【譬如:『中華』一詞的注音符號拚作『ㄓxㄥㄏxㄚ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