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節所刮的風嗎?”
“那又有什麼不一樣?”
“父皇,應該就是不同季節,不同風向吧。”
朱標道。
“《詩經》中就有提及,“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也就是說冬季刮北風,夏季刮南風。想必這不同的風向,也會導致不同的後果。”
.....................
【為了解決沙塵暴這個問題,我國從上個世紀以來就一直高度重視。】
【就比如用一項幾十年時間的浩大工程,來進行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這個工程就叫做“三北防護林”。】
【尤其是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境內的塞罕壩,因為位於河北、內蒙古交界,氣候條件惡劣,乾旱少雨,土地沙化嚴重。】
【其實在曆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
【後來隨著清政府大量開墾伐木,森林植被被嚴重的破壞,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還有連年山火,逐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
【也因此加速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不是,這怎麼什麼爛糟事兒都往我大清腦袋上扣?”
乾隆不樂意了。
“什麼叫清政府大量開墾伐木。”
“他明朝就沒大型土木嗎?”
“元朝,宋朝就沒有嗎?”
“我們入關才幾年啊?”
“不能幾百年積累起來的舊賬全都算在我大清頭上吧!”
“這還有沒有天理了!”
..........................
【塞罕壩處於北京的上風向,也就是說如果能在這裡種起一片樹林,就能攔住吹往北京的沙塵暴,這樣京城就不會變成&34;沙城&34;。】
【塞罕壩造林起初麵臨諸多困難。最大的問題是旱地造林技術。由於缺乏經驗和科學指導,許多造林項目在初期階段失敗了。】
“的確。”
朱元璋點頭道。
“沙地種樹,怎麼看都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
“雖然我自宋朝開始便有植樹造林的做法。”
“但在沙漠中種樹,卻是未有成功的案例。”
宋朝算是封建王朝中對環境問題最為看重的王朝。
自從趙匡胤立國之後,便詔令沿黃河、汴河兩岸的州縣,必須多種榆柳。
其目的也是因為植被能夠鞏固河岸和堤壩。
而且,宋朝地方官若在任內積極植樹造林,是可以作為升遷之政績的。
反之,如果導致綠化麵積減少,則要受處分。
《慶元條法事類》記載:任內種植林木虧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資。
其實,宋朝初期森林樹木歸朝廷管理,到了中期之後,隨著經濟大力發展,君王為了體恤百姓,不再禁止百姓砍伐樹木。
有了執政者的號召,民間百姓開始大肆砍伐樹木,由此同時凸顯出了環境問題。
為了更好的保護森林,為了更好的種植樹木,朝廷特例設置農師一職。
普通百姓不可隨意砍伐或者種植樹木,到了後來連官方砍樹都需要申請報告,而且植樹造林也成了地方官員的考核項目。
可以說,宋代重視樹木的程度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擬的。
與此同時,光幕繼續道。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摸索,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適應塞罕壩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樹木種類。】
【並且采用了新的造林技術,如種苗育苗技術和沙土固定技術,以確保樹苗能夠在這個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