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他們隱藏軍隊去向的效果是達到了。在這種軍事調動之中,外人根本就不知道蒙古人將那些部隊安排到了什麼地方。
向著袁戰業的第二軍團方向集中過去的蒙古軍隊,從紅色箭頭的表現上來看,已經接近了三十支。
不過這群軍隊的數量都不算太多,有三五萬規模的,也有三五千人的。當然,聚少成多下來,這一股力量已經超過了三十萬人
剛才冷鋒已經向他們分析了目前的形勢,以及蒙古人的作戰意圖。
很明顯,蒙古人這一次軍事部署已經基本完成。
表麵上看去,是準備針對冷鋒的兩支軍團同時發動攻擊。
而且根據冷鋒這邊得到的情報顯示,蒙古軍中已然裝配上了一種新式武器。這種武器已經有了現代火器的雛形,雖然在威力和操作性能上麵,比起冷鋒給軍隊裝配的槍支大炮相差甚遠。
但是在適當的機會和地形之下,完全可以和冷鋒的軍隊打一場正麵戰爭。
不過好在,蒙古人到現在為止,依然無法突破技術上麵的障礙,根本打造不出來類似於冷鋒這邊的那種槍支。
蒙古人的製造技術,止步於燧發槍。
而且整合了整個蒙古部落的所有資源,才打造出一支十萬人規模的火器軍團。
不是蒙古人不想繼續等待下去,而是他們手中的資源幾乎已經消耗光了。就算已經掌握了打造燧發槍的技術,但是他們要想在短時間之內提升燧發槍的產量,那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國師也擔心再這樣繼續等待下去的話,到最後即使能夠將全部的軍隊都裝配上這種武器,但是到時候,冷鋒那邊在搞出什麼更厲害的武器,這個仗再打下去根本就是連一點勝算都沒有。
既然現在自己這邊已經有了一戰之力,隻要這一次的策劃能夠成功,那麼他們就可以徹底扭轉戰局。
蒙古人的作戰意圖,冷鋒已經詳細的向在場的諸位將領進行了分析講解。
並且指出,蒙古人真正要對付的目標,很有可能就是袁戰業的第二軍團。並且以此為誘餌,引誘自己將第三軍團派出去支援第二軍團,他們在半道上針對第三軍團進行伏擊。
這在後世的戰爭史上,是一招非常著名的圍點打援。
可以說,國師製定出來的這套作戰方案是極為高明的,環環相扣,走一步看百步。
一旦讓他的計策成功的話,說不定真的有可能打出一場,以小米加步槍戰勝飛機大炮的經典戰例。
這個時候就能夠看得出情報的重要性了,如果冷鋒這邊沒有掌握蒙古軍隊的動向的話,那麼他們很有可能就會中了國師的圈套。
即使是冷鋒這位穿越者,還有諸葛隆中這位軍事奇才,也不一定能夠看得透國師的全部布局。但是在掌握了蒙古人的軍隊動向之後,就不難看出蒙古人的戰略意圖了。
蒙古人的軍隊分散開來,對南方朝廷的地盤進行打擊騷擾,就是為了迷惑冷鋒的耳目。讓他無法確定,蒙古人到底派了多少支軍隊進入南方地區,也掌握不了這些軍隊的動向。
但是冷鋒卻知道,蒙古人這一次對南方地區的騷擾戰,一共是安排了七支騎兵隊伍,外加五支步兵隊伍。
可是現在向著袁戰業的第二軍團方向集結的,卻隻有三支騎兵隊伍和兩支步兵隊伍。那麼剩餘的四支騎兵隊伍和三支步兵隊伍去了哪裡,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而且根據冷鋒這邊掌握的情報顯示,這消失的四支騎兵隊伍和三支步兵隊,總人數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而且其中有半數人員都裝配上了蒙古人新研發出來的燧發槍。
這十五萬人全部都是蒙古軍隊當中的精銳,並不是那些被當作炮灰的奴隸軍團。
這些人消失在南方地區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埋伏在袁戰業的第二軍團周圍,可能出現援軍的必經之路上。
一旦第二軍團遇到危險,或者是那裡的戰爭膠灼不下,冷鋒要想派遣第三軍團進行支援的話,必須要經過這條道路。
假如冷鋒這邊沒有援軍的話,他們距離第二軍團也不算太遠,完全可以配合其他的蒙古軍隊圍攻第一軍團。
蒙古人那邊的情報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當初第三軍團在臨江城外麵的軍營訓練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隻不過那個時候,由於第三軍團是剛剛組建的,而且還是處於封閉訓練狀態,蒙古人那個時候也沒有過分關注這支新軍。
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研究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畢竟在他們看來,哪怕是以後發生戰爭,與其交手的主要還是這兩支軍團。
就算是蒙古人在臨江城也安插了一線探子,但是以那些探子的滲入程度,根本接觸不到臨江城的軍事大本營。
他們也不知道臨江城外麵的軍營當中,到底有多少士兵,更不知道這些士兵是如何訓練的。
畢竟臨江城才是冷鋒的大後方,那裡早就被冷鋒經營的如同鐵桶一般。
蒙古人要想在這裡刺探到情報的難度不是一般大,彆說是蒙古人了,哪怕就是南方朝廷和楊家那些人,也不可能在臨江城當中獲得多少有用的信息。
直到冷鋒不久之前,將第三軍團帶往金鈴關之後,蒙古人才得到了關於第三軍團的相關消息。
蒙古人的戰略計劃早在兩個月之前就已經決定下來了,不過在得到了關於第三軍團的消息之後,他們立刻就進行了調整,而且著重是針對第三軍團進行了布局。
對於蒙古人的作戰計劃,冷鋒這邊的情報部門並沒有探查到具體的細節。以國師的能力,自然不可能將他定下的軍事秘密泄露出去。
蒙古人和南方朝廷不同,他們的管理製度更加嚴格。
從上至下實行的都是軍事化的垂直管理,一個命令下發下去,那絕對都是令行禁止的。根本不會存在朝廷之中那種相互扯皮,甚至是朝中大臣故意推諉皇帝命令的情況。
喜歡兵王穿越到南宋,華山論劍我稱雄請大家收藏:()兵王穿越到南宋,華山論劍我稱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