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有些失望,沒人選擇其他地區,全都要去倭島。
也是,這些人要是有開疆拓土的雄心,也不會做出那麼多荒唐事,他們就是大漢的蛀蟲而已,最好全都清除出去。
送走他們幾個,最後一次宴請諸侯王,今年的覲見就此結束,諸侯王們的車隊奔向各自的方向。
未央宮中。
“陸鳴啊,你覺得還要過幾年大漢才能實行科舉。”
問題有些突然,陸鳴有些意外,好在他此前就曾思考過相關問題。
“陛下,我覺得這要看朝廷實行科舉的目的是什麼,有些目的短期內可以很快達到,有些目的可能需要十幾年才能完成。”
劉徹示意他坐下來說,
“短期內能達到的是什麼?”
劉徹曾仔細對比過科舉和現行的察舉,對其優劣自有一番看法。
“陛下,察舉製最大的問題就是舉薦權容易被世家大族所壟斷,被舉薦者和舉薦人之間達成利益關係,
被舉薦者心中最感謝的是舉薦他們的人,而不是朝廷,更不是陛下。
科舉製在短期內能達到的效果就是破除他們之間的關係,不見得能徹底破除,但是比察舉好很多。”
劉徹也是這麼想的,從河南郡的貪腐案件就能看出來,周風受太守馮京的舉薦成為縣令,很自然的就配合馮京進行貪墨。
這個問題不是個例,必然是普遍存在的,隻是暫時沒有爆發出來。
東漢末年,四世三公的袁家為何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門生故舊遍天下,察舉製是基礎條件。
劉徹當初不是看不到察舉製的缺陷,但是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察舉製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不采用察舉製也找不到彆的更好的辦法。
自從知道科舉製之後,劉徹一直就在等待機會,用科舉取代察舉,朝廷的官職不能成為某些人的人情。
率土之兵莫非王臣,能當官的人要感謝也應該感謝他這個皇帝,而不是那些舉薦人。
“朕決定明年開始在小範圍內試行科舉,你覺得從哪些官職入手比較好?”
陸鳴被難住了,他哪裡知道這個,
“陛下,我也不敢確定,官太小吸引不了賢才來考試,官太大容易引起朝堂動蕩,而且考什麼內容也都是問題。
要不先從廷尉府開始怎麼樣,廷尉之下選擇一些官職來進行考試。”
廷尉,大漢最高司法長官,位列九卿之一,所屬的機構名為廷尉府,在廷尉之下還有廷尉正,左右監,左右平,以及廷尉史、從史、治獄使者等各種屬吏。
“為何從廷尉府開始?”
“陛下,廷尉府官員的考試內容容易確定,以大漢律法為主,兼顧儒家經典。”
不是陸鳴離不開儒家,而是這時候的司法講究春秋決獄,以儒家經典解釋法律,原其心而定其罪,優先考察犯罪者的主觀動機是否符合儒家倫理。
天人感應被劉徹所拋棄,但其他儒家思想還占據朝堂的統治地位,想要選拔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員,必須要考察他們的儒家經典的理解。
“而且司法這種專業性很強的東西,也確實有必要加強官員的選拔,免得鬨出司法官員不懂法的笑話。
朝廷對他們進行考試,屬於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容易引起反彈,而且可以找理由讓現有官員也進行考試,把連續幾次不合格的人清除出去。”
陸鳴曾看過一些庭審錄像,隻能說有些人專業素養堪憂,至於是誰,可能是律師吧,有的律師水平確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