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科舉,即為分科考試,推舉選拔之簡稱。
如同現行的察舉製,分為舉孝廉、秀才、賢良方正、明經、明法等科目,根據朝廷需要,科舉製分為不同的科目。
通過考試者可以獲得為官資格,根據吏部安排入朝為官。”
陸鳴剛一說完,汲黯就反應過來,科舉製才是陸鳴真正要說的東西。
不管是吏部製度還是此前所說的一切,都是在為推行科舉製做鋪墊。
科舉製與吏部製度相配合,會徹底剝奪地方世家大族的舉薦之權。
以往誰能當官,尤其是地方的中下級官吏,大部分都要靠他們的舉薦。
世家大族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世家大族說你不行,那你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科舉製一出,評判標準就被朝廷所掌握,話語權在朝廷。
不管標準和話語權在誰的手中,都不會有絕對的公平,但相比於察舉製,科舉製已經高到天上去了。
世家大族會把自家利益放在首位,自家子弟能不能當官,能不能當大官,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而朝廷要考慮整個天下,想要天下平穩,自然會防備世家大族。當官的機會自然會分流出去,其他人隻要才學足夠,就有通過科舉當官的機會。
官職,不會被壟斷在幾家幾姓之手。
“富民侯,此前廷尉府所進行的考試,是否就是科舉製中的考試,是不是可以稱作明法科。”
杜周越聽越耳熟,最後終於確定,這不就是廷尉府此前的考試麼?
不需要舉薦,不限製身份,考試成績符合要求就可以獲得官職。
原來你早就有打算,之前是拿我們廷尉府練手呢。
再一琢磨,杜周豁然發現,陛下同樣是早就有所打算,科舉製看來是非要施行不可了。
“實際上,我就是從此前廷尉府的考試中獲得的靈感。”
陸鳴睜著眼說瞎話,“這種考試標準統一,參考人員不需要舉薦,省去的舉薦的麻煩,正好與吏部製度相配合。”
對對對,是從廷尉府考試中獲得的靈感。
對於陸鳴說的話,杜周一個字都不相信。
怎麼可能是從廷尉府考試獲得的靈感,早有準備才是真相。
他不信,其他大臣也不信。
科舉製,說不定又是富民侯師門中的東西。廷尉府選官考試就是一次嘗試,如今富民侯要正式把科舉製推上朝堂。
不信歸不信,沒人傻乎乎的跳出來質疑,沒有實際意義。
“富民侯,若是要推行科舉製,全都進行考試,花費未免太大了。
大漢上下超過九十個郡,能參與考試的怕不是有數十萬人。”
孔臧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考試要花錢。
“如今各地官府所使用的紙張,每張價格高達十文錢。而糧價是九十文一石,十文錢可以買到九升的糧食。
一張紙的錢,就夠一名百姓吃兩天的飯。
假定有二十萬人參與科舉,每人用兩張紙,就是四十萬張,就要消耗四百萬文,足夠四十萬百姓兩天的口糧錢。
如此消耗,是否有些太多了?
朝廷的錢糧終究之從百姓身上征收而來,若是推行察舉製,朝廷可以省下這筆開支,減輕百姓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