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攻克成都時,包括範碩、褚子清等人,普遍認為若要滅掉齊國,起碼需十年時間,為此紫薇閣提出各種施政辦法,用來養精蓄銳,積攢實力。
然而他們很快發現,李昭壓根沒打算花太多時間去休養生息。
對諸如科舉之類的事情,興致乏乏。
奪取蜀地的次年,秦軍就開啟了東征。
之後更是年年皆戰,且一打就是好幾個月,從成都一直殺到金陵。
範碩每天一睜開眼,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哪裡搞錢搞糧,以此來支撐秦軍龐大的軍費開銷。
有段時間,範碩整宿整宿的失眠,心中快要愁死了。
慢慢的,包括範碩在內,很多秦國官員終於看明白了。
李昭好戰的本性,已經深入骨髓!
即使統一天下,秦軍也不會停止進軍的步伐。
至於草原上的東胡人,不管他們來不來,反正秦軍是一定會去的。
實際上不止李昭一人,不少將士早就習慣了殺戮;覺得一直打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這些嗜血之徒的內心深處,或許早已將戰場視為自己的歸宿。
沒人能改變這一切,除非大秦換個皇帝。
從此以後,朝廷在製定和執行各項政令時,始終堅守一個核心原則:即如何在不斷發動戰爭、擴張疆域的同時,又確保經濟發展不受乾擾,保持國力的強大與穩固。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源。
在當前這個時代,農業才是國家的經濟基礎,農民更是兵源和勞役的主要來源。
從昭武軍到秦軍,每攻克一處,朝廷都會減免百姓賦稅,並“建議”當地豪強主動獻出田地分給百姓,同時釋放家中部分奴仆。
有人配合,自然是好事;若不配合,後果自負。
在這方麵,秦軍素來經驗豐富,從不心慈手軟。
一開始範碩還持有異議,認為打壓可以,但掀桌子絕對不行,否則會引來更激烈的反抗。
可到後來,隨著秦軍戰線不斷推移,需要的兵源、糧食越來越多,範碩想法逐漸改變。
尤其是一些南方大族,比方曾經的齊國中書令陳晉,戶部尚書周召鵬,家中所擁有良田甚至超過十萬畝。
這個數字就太誇張了。
所以在攻破金陵的當天,周召鵬迅速被昭武軍處死,家中田地皆被分給將士或金陵百姓。
柳思行倒是個明白人,家族僅保留兩成的田地,其它都獻給了朝廷。
除了這些,紫薇閣近年來派人在各地興造水利,修建道路,百姓生活確實好了許多。
在商業上,則取消一些對商人活動的限製,降低交易的稅率。
總體而言,紫薇閣還算比較稱職,範碩、褚子清等人沒有讓李昭失望;哪怕是被貶的王子辰、鄧信兩人,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李昭和眾人努力下,國庫的金銀熠熠生輝,銅錢堆積如山,部分糧倉豐盈滿溢,國力穩步提升。
隻要李昭願意,隨時可發動下一場戰爭。
................................................................................................................
在帝國崛起過程中,舊的秩序漸漸被摧毀,新的秩序開始形成。
彆看李昭打擊豪強如此凶狠,其實他很清楚,豪強很難被真正消滅。
馮寧家中良田五千餘畝,奴仆百餘人;陳哲擁有田地八千餘畝,宅邸內奴仆不在少數。
徐國公楊智,衛國公石艾這些人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