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建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宗府都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
原因也不複雜,一來李昭年紀本身就不大,諸皇子無一成年;二來,李昭不希望和魏國宗室扯上關係,一心要另起灶爐。
攻克長安後,因李姓宗室中人的屢屢不配合,更加激怒了李昭。
如今男子中,除去那些關係較遠的,活著的,且擁有自由的,隻剩下了皇叔晉王李宣,和李昭的四弟李策。
宗府凋零,自然會顯得有些弱勢。
李宣、李策叔侄二人,終日無所事事,頗為清閒。
勳貴、大臣們,平常也不怎麼把它當回事。
不過,近來發生的一些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皇帝頒下旨意,於洛陽為宗府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府邸,並將李宣的封號由晉王改為了鄭王;四弟李策,則被加封為趙郡王。
另外,大秦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官職,叫做“宗令”。
首任宗令,自然是由鄭王李宣擔任。
宗令下麵,又設置了左右宗正。
實際上,魏國曾經也有過宗府,但與之不同的是,李昭大大加強了宗府的各項職權。
像皇室宗族的譜牒、爵祿、賞罰、祭祀等事務,日後都將由宗府負責管理。
如此一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已經開始著手,建立一套完善的宗室製度。
此舉雖稍顯意外,但也在情理之內。
皇子們在慢慢長大,等成年後,他們是待在帝都,還是到地方上為王,又或是其它安排,總得有個明確的規矩。
對皇帝種種舉措,宗令李宣不禁喜出望外,高呼皇帝英明。
李策同樣激動不已。
不僅是因為有事可做,更重要的是,表明了皇帝無意對他下手;將來隻要自己沒有忤逆之舉,身家性命這方麵足以保全。
太上皇李齊得知後,難得的說了李昭幾句好話。
李宣和李策二人新官上任,琢磨著要做出點成績來。
一番冥思苦想,然後上奏朝廷,建議加封皇長子李鈞為周王。
結果卻被叫到宮裡,一頓痛斥。
“你二人腦子進水了,李鈞小小年紀,寸功未立,哪有資格為王?”李昭厲聲道。
李宣心中一顫,支支吾吾道:“臣指的是郡王,不是親王。”
“郡王也不行,時候未到,等朕統一天下後再說吧。”
李宣又提議在洛陽修建宗廟。
李昭頓時火大,指著他鼻子不客氣地罵道:“大秦是朕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朕還沒死呢,太上皇也是生龍活虎,宗廟裡要祭祀誰?”
李宣被罵的灰頭土臉,說不出一句話來。
他用眼神示意李策,希望他想辦法緩和下氣氛。
李策竟因為害怕,直接選擇了裝死。
出宮後,李宣和李策兩人臉色都不太好看。
他們發現權利加身並不全是好事。
皇帝這人太難伺候。
同時,他們也慢慢摸透了皇帝的目的。
簡單而言,宗府是一件工具,用來約束除皇帝之外的所有大秦皇室。
宗府不需要有太強的主觀能動性。
凡事無論大小,按照皇帝的意思去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