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真敗家啊,二十斤重的生鐵,就這麼一炮轟沒了!
劈山炮的準頭不怎麼樣,對女真兵並未造成多大的殺傷,但一想到若是對麵的漢軍擺出一百門這樣的火炮齊射,完顏闍母就覺得後背發涼,太殘暴了!
完顏闍母很快做了決斷,必須不斷發起對嶽飛大軍的衝擊,哪怕傷亡慘重,他也不能後退。
若按照漢軍的這種打法,步步為營蠶食推進,整個遼西走廊要不了一個月就要丟失。
完顏闍母認為即便富庶如中原,新漢也不可能組建另外一支似嶽飛這樣的大軍,隻要他拚了命擊敗對手,搶奪了漢人的火器,用漢人的火器反攻南朝,豈不是易如反掌麼?
他不計傷亡的衝擊,也終於得到了一絲回報。似虎蹲炮這種漢軍最常用的火炮,連續發射三十次,差不多就要停下來了,繼續發射的話,很容易炸膛,而且折損火炮的使用壽命。
所以漢軍中的虎蹲炮、紅衣炮的射擊漸漸停歇了下來,隻有慢吞吞的劈山炮仍舊不緊不慢地發射著。
“上鐵浮屠,隨我衝殺去也!”
完顏闍母頓時大喜,當即點了二千鐵浮屠,親自領兵,衝出陣來。作為吳乞買的弟弟,儘管不受這個哥哥的喜愛,但完顏闍母還是獲得了兩千鐵浮屠的領兵指揮權。
唐末五代十國的亂世,使得戰術運用、武器裝備的迭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宋朝由於沒有馬源地、自身的馬政又一塌糊塗,於是愈發注重弓弩以及火器,並妄圖用重步兵應對騎兵。
而遼國、西夏皆有馬源地,麵對鎧甲越來越厚重的宋軍,兩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具裝騎兵,故而在宋遼時期,東亞地區的戰爭,就是看誰的甲疊得更厚。
遼國有皮室軍,西夏有鐵鷂子軍,都是重騎兵,於是金國也出現了鐵浮屠,從騎兵到戰馬,皆著厚甲,簡直是古典冷兵器時代的人馬合一的坦克。
完顏闍母用簽軍也就是渤海人、契丹人、奚人等當炮灰,再用女真本部重騎突擊,這已經是金國占據遼國上京道後的通用戰術了。
看到對麵金國輕騎退卻,武鬆一聲令下,一千餘手下在輔兵的協助下,開始穿戴步人甲,披掛整齊後,武鬆提著巨大的斬馬刀,腰間掛一柄砍刀,臂上懸一條鐵骨朵,從車陣中讓出一條路,便迎了上去。
忙碌的輔兵們已經將板車拒馬搬開,麵對鐵浮屠,這種拒馬大約也隻能限製一下,而不能阻擋鐵浮屠前進的腳步。
看到千餘名步人甲重裝步兵出列,跟在完顏闍母身後的完顏雛鶻忍不住抖了起來。
他還記得前次伏兔山遭遇伏擊,當時完顏闍母派出的都是輕騎追擊,那時就是武鬆帶兵攔住後路,用斬馬刀再次上演了“人馬俱碎”的名場麵,他的堂兄賽剌就是在那一戰陣亡的。
後來聽說武鬆赤手殺虎的事跡後,伏兔山逃回來的女真士兵們都嚇傻了,東北虎他們可都是親眼見過,而且參與過圍殺的,能單人不持利器殺虎,那還是人嗎?
完顏雛鶻沒有去過中原,故而他想當然地以為,天下的老虎都似東北虎那般的。
武鬆領兵出列,他將擎著的一麵大旗使勁兒往身側一插,千餘重裝步兵便散落排開,他的這個動作,讓對麵還沒有提速的鐵浮屠都猛地頓了一下,完顏雛鶻甚至覺得,自己被武鬆一刀插進了胸口似的。
另一側,嶽飛也上了馬,楊再興作為他的副手,帶領著漢軍中的重騎兵出列,雖然隻有一千騎,但嶽、楊二人渾然不懼。
看到武鬆出列、漢軍車陣的火炮暫歇後,完顏闍母鬆了一口氣,至少不用再受連番轟炸了不是?但是看到一千漢騎出列,完顏闍母剛鬆了一口氣又提了上來。
在機關槍出現之前,對付騎兵最好的永遠是另外一支騎兵,漢國的騎兵數量遠不如金國,但這些漢騎可比前宋時的中原騎兵敢打敢衝多了啊!
嶽飛領騎兵出陣的時機很好,恰在完顏闍母那裡剛剛提起了速度、直撲武鬆那裡去時,他便繞出左陣,朝著鐵浮屠的側翼運動而來。
金國的鐵浮屠騎兵訓練有素,以三騎並排衝鋒,左右間隔約一丈,前後相隔約二三丈,留足了揮舞武器、前後衝刺停頓的空間。
兩千騎奔踏而來,馬蹄敲擊大地其聲如雷,金兵陣中鼓聲陣陣,踐踏的煙塵似是遮天蔽日一般,看上去氣勢相當驚人。
武鬆向來不是個喜歡用話語鼓舞部下士氣的人,他更喜歡用行動來帶動手下士兵們的情緒,眼看對麵鐵浮屠狂奔而至,他甚至有心情側頭看了一眼飄揚的旗幟。
旗在,則人不退!這是武鬆給手下將士們定的規矩。
完顏闍母並未衝鋒在最前麵,武鬆已經舉起了那柄特製的斬馬刀,他這柄斬馬刀比前宋延續而來的製式斬馬刀更長更寬,麵對著一名已經舉起了狼牙棒的鐵浮屠騎兵,武鬆反轉刀背迎了上去。
比力氣,他從來沒怕過任何人,於是借助著馬力衝擊的這個女真騎兵,手中的狼牙棒便被武鬆以刀背頂開,武鬆則大吼一聲,雙手一轉,便將刀刃頂在了女真騎兵的護頸上。
為了保護騎兵的脖子,鐵浮屠的甲胄,往往會有鉚釘連接的層層堆疊的護頸圍甲,而且同樣地會用皮索將騎兵的鎧甲與馬甲連接在一處。
武鬆一用力,便將那騎兵的脖子處死死抵住,隨著戰馬前奔,那女真騎兵的脖子頓時被折斷,隨著武鬆用力一撤,那騎兵便歪歪扭扭地掛在了馬鞍上。
數丈之外的第二排騎兵已經衝近了,武鬆稍稍蹲下身子,躲過了第二個騎兵的敲擊,用蠻力斬向戰馬的後腿,那馬兒頓時悲鳴了起來,再也跑不動,便滾落在了地上。
在武鬆身後,一個持長錘的漢兵,已經狠狠地向著跌落在地上仍舊在掙紮的女真騎兵腦袋砸去。
用鈍器敲擊,也就是砸,這是前宋官兵百餘年來與遼國、西夏對戰時,總結出來的血淋淋的應對之策。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