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一直覺得,遼、金、宋時代是一次曆史的巨大轉折點和變革點,可惜的是,不管是契丹人、女真人還是漢人,統治者們都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
更加可惜的是,後來的蒙古人僅僅抓住了這個機會的一小半,在武力征服後以蒙古人爛得不能再爛的治國手段將一切機會都徹底浪費了。
就好比王氏高麗,這個小國以新羅軍事貴族起家,完成了對鴨綠江東岸的高句麗、百濟、新羅舊勢力的統一,但卻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意識。
王氏以軍功起家,高麗國內武臣勢力就十分龐大,貴族通過聯姻盤根錯節,所以在王楷之前的數代高麗國君,為了限製武臣的權勢,便效仿前宋推行儒學和科舉,妄圖以文臣壓製武臣。
大概在宋真宗時期以來的高麗諸國君,都在積極推行儒學,打壓武臣勢力,但由於遼國契丹在外,從高麗的曆史來看,武臣集團的實力總體是被不斷打壓的,期間偶有反複。
在女真崛起後,高麗與女真、與金國的戰事不斷失利,導致武臣的話語權愈來愈下,文臣在朝政的主導權越來越重。
武臣想要反撲,若沒有王倫和新漢的出現,在金國與南宋對峙的初期,高麗國內就要發生武臣作亂的大事的。
但王倫集中原之力,強行消滅了金國後,高麗外部最大的敵人就此消失,努力掙紮的武臣集團又被文臣按了下去。
雙方保持著一個脆弱的平衡,如果仍舊這麼下去的話,王倫也不會這麼快就對高麗發起進攻,但王楷少年心性發作,為了所謂的王族尊嚴和國君臉麵,跟完顏宗磐大打出手,導致高麗國內的武臣勢力再度被削弱。
這個時候漢軍突然出手,王楷甚至連一支可靠的禁衛軍隊都無法掌控了,就此憋屈地被毒殺而死,讓漢軍占了一個大便宜。
也正因為如此,高麗國內才會發生那麼多的動亂和造反,因為在“賣國”這件事上,幾乎都是前高麗的文臣們說了算,武臣們幾乎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王倫也在許貫忠的建議下,第一時間籠絡了前高麗時代的文臣集團們,對殘存的武臣勢力進行了重點打擊。
朝廷已經有一批軍功貴族,就不需要再多一些高麗軍官來摻和了。
可以說在這個時期,西域諸國為了反抗綠教的入侵,無比期盼著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再次返回西域,這個機會被耶律大石抓住了,於是就出現了曆史上威震西域的西遼政權。
同樣地,王氏高麗內部要構築統一的民族認同,將高句麗人、百濟人、新羅人統合為新的高麗人,還要維係文武臣子的勢均力敵,在高麗人這個民族概念被催生出來之前,漢軍的及時出現,再一次打斷了高麗的民族認同。
所以王倫舍得大投入,仍舊要在高麗推行儒家的一些思想,讓高麗國內諸族完成思想上對中原的文化認同,隻要這個認同感出現了,那麼離朝鮮行省被徹底漢化還遠麼?
針對朝鮮行省的內閣擴大會議上,禮部最後發言,表示要仿照中原諸行省例,在朝鮮行省至少要興辦南北各一所的醫學堂、農學堂、牲畜養殖學堂,在耽羅縣開設商學堂,將中原的學堂製度引入到朝鮮去。
興學一事急切不得,所以王倫點了鄭知常的名,要他先去禮部觀政,去各地學堂參觀視察,然後結合朝鮮行省的實際情況,負責主持這件事。
鄭知常是金富軾的政敵,此前西京兩班得勢,鄭知常與金富軾就很不對付,後來妙清妖僧被殺,鄭知常也被罷免了一切官職,廢為了庶民。
鄭知常曾支持王楷稱帝,但他卻被王倫要求保護了起來,因為這位的政治思想很有趣,他之所以支持王楷稱帝,完全出於對金富軾個人的不滿,信仰的也是老莊思想,而厭惡金富軾推崇的儒學。
倆人完全是因為思想不對付,是從高麗文壇上的“文敵”轉為政敵的,王倫用他,就是因為不想繼續推崇儒家的許多繁文縟節。
對於這個任命,金富軾心情一下子變得很不好,他討厭鄭知常,僅僅因為這個人寫的詩很有晚唐風格,是他無論如何也模仿不來的。
鄭知常來得比金富軾要早兩年,他無官在身,仍舊住在高麗西京平壤城,受到了山東大學堂的邀請,前來山東遊曆講學,就此在濟南府住下。
這一次討論朝鮮行省事務,王倫將他也召了來。
總之朝廷這一次對高麗的消化,是要進行大刀闊斧式的改革的,是要借助各地武臣叛亂,來一次大清洗和大梳理的。
或許離朝鮮行省徹底安定還需要幾年時間,但參與會議的諸人都等得起。
高麗國內發生的諸多事件太過於迅速,先是王楷被弑殺,接著漢軍強勢入駐,再接著諸多參與發動政變的前高麗文臣被調至東京城,各有官職任命,開京鬆嶽城就隻留下了一個拓俊京。
而朝鮮行省的各處叛亂,也相繼被快速平定,秦檜也從連雲港坐船,趕往了鬆嶽城,準備接手行省的諸多事務。
當秦檜趕到鬆嶽城後,發現情況比他預料的還要好,高麗國內有影響力的文臣、世家都被王倫召去了東京城,拓俊京這個狠人又納了一次投名狀,將一些此前背叛了李資謙的官員們打為逆黨,在張順的默許下,對開京城周邊來了一次清剿。
然後秦檜就發現,開京鬆嶽城周邊,已經可以開始試著推行均田了,那還等什麼?
於是秦檜立刻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均田,並發動了輿論攻勢,以拓俊京統領的前高麗軍隊協助,向底層百姓們不斷宣揚朝廷的諸多新政。
不到一個月時間,秦檜就趕在年前完成了鬆嶽城周邊的人口統計和田畝統計以及分配,並配合張順組建了一支全部由本地分得土地的百姓青壯們組成的六千協從民兵。
至於孫安,已經領兵殺到了千裡長城,與北上的拓俊京對負隅頑抗的金壽軍隊發起了進攻。
高麗軍隊與漢軍一觸即潰,被南麵趕來的拓俊京來了個包圓,絕望的金壽還打算焚安州城並自殺,欲與城共存亡,卻遭到了部下的叛變,全家被活捉,獻給了趕來的孫安。
金壽無奈想要投降,卻被孫安下令,就在安州城斬首。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