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被王倫派去整頓湖南行省諸府軍事,高寵就被調到了漠北,跟隨郝思文巡視諸部。
從斡魯朵小城出發後,郝思文才意識到嶽飛對漠北的梳理有多麼狠,克烈部除名還僅僅是個開始,諸部落被規定劃分了遊牧範圍,他這一路向西北而去,遇到至少六座巨大的土山。
這些土山自然就是京觀,但不是漢軍的傑作,而是跟隨嶽飛攻打克烈部的草原東部聯軍下的死手。
在梁山時代,郝思文就是眾頭領中少有的、能夠參與到山寨事務中的人,而一切都緣由於郝思文自幼苦讀兵書,有自己的想法。
朝廷有些推行的政策是無法明說的,比如對漠北的征服,王倫以及參與內閣會議的諸重臣們從來不覺得可以一戰而平,甚至王倫覺得,若要在漠北設府縣、設流官進行統治,還需要許多年甚至上百年。
因此朝廷在漠北並沒有延續前朝製度,似主動來投的乞顏、廣吉剌、拔野古諸部頭領,朝廷僅僅是封官納入到漢軍體係中,並沒有給他們封王或者將自治權交出。
朝廷努力地將收稅權收在手中,而這就是郝思文要做的事情。
因此朝廷對漠北的政策,仍舊是儘可能減少人口、消除諸部落之間的民族認同,以西域為誘餌,不斷將漠北勢力向西引導。
如何減少可能對中原產生威脅的人口力量呢?朝廷儘可能以一種調解者的身份,來調和漠北的諸多矛盾,所以草原東部聯軍對克烈部的屠殺,便是當時的嶽飛也沒有阻止,而是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調解者不好當,就好似後世聯合國的維和部隊一樣,按照漢人的思維習慣,我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實力,能夠對有矛盾的兩個小國形成碾壓,先把他們打服了,才好坐下來認真談判嘛!
但受限於道路交通、信息傳遞和物資運輸,朝廷對混亂的漠北采取了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聯合弱小部落,攻打消滅較大的部落,同時繼續拆分、限製,始終不能讓任何一個部落坐大。
以一場屠殺迅速削弱現有的部落矛盾,再強調部落而非民族,王倫不清楚自己的這個政策在死後還能堅持多少年,但至少可以讓蒙古的族群認知晚出現許多年,假設在他死後還是會出現一個成吉思汗式的人物,那麼至少也能讓這個人在統一漠北的過程中出現許多困難。
朝廷在漠北如此,在漠南亦如此,在剛剛內附為朝鮮行省的原高麗王國也是如此,郝思文便莫名聯想到了遙遠的西南。
那位大理國王段和譽在趙佶時代曾請求內附為前宋州縣,等到新漢建立後,大理國也第一時間遣使入東京城,與中原延續了宗藩關係。
郝思文多少也知道許多內幕,大理國有一個怪圈,那就是“不以高為相則國不興”,國相一職始終被高氏把持,倒顯得段氏是個傀儡一般了。
但是結合漠北的情況後,郝思文也大概理解了大理國為何是那樣了。其實大理國與漠北還當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其國內因地形,民眾皆以“部”分,大理國與其說是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部族聯盟。
而且由於朝廷重視工業、手工業、製造業,大理國也與高麗國一樣,經濟命脈幾乎被朝廷所控製,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倫若突發奇想,也在大理國內效仿高麗挑動政變,成功率也相當高。
而王倫之所以沒有這麼乾,還是因為漢軍難以規模化進入大理國,朝鮮行省至少可以通過水師快速集結運輸大量兵力,若要用同樣的招式對付大理國,四川、湖南、廣西、黔中四行省,尤其是四川和湖南,就得先成為朝廷對南方征服的基地。
郝思文越想越透徹,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分流漠北力量的另外一個方法,西域是一個不錯的引流方向,但西域畢竟太遙遠了,朝廷能分流過去多少人口和兵力?萬一漠北諸部又在西域坐大,豈不是對中原能夠繼續產生威脅?
那麼下一個可以分流的方向,就是西域更北,也就是北海之西,那裡據說有個突厥可薩部,將漠北勢力引向那裡,抓捕奴隸回中原挖礦修路也不錯!
突厥可薩部與韓世忠在亦列河穀遇到的可薩突厥人有一些聯係,翰林院一直在根據中原史料記載梳理朝廷已經發現並認知的諸國諸部淵源。
突厥可薩部其實就是可薩汗國,可薩人曾屬於敕勒諸族中的葛薩部,或許與漢書記載中的奄蔡國有關聯,隻是在北魏隋唐時被突厥化了。
而亦列河穀的可薩突厥人,則是回鶻西遷與烏孫人融合形成的,大概與葛薩部有些血緣關係。
這些情報都是鴻臚寺與都播部的使者交談後收集到的,郝思文便有了些模糊的想法。
他不知道,若是按照他的設想,就是帶著後世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的圖瓦人、或者說中原王朝認定的唐努烏梁海人,向西沿著草原和平原,去攻打伏爾加河流域以及鹹海以北的哈紮爾人。
郝思文隻是出於對中原王朝最有利的方向考慮,認為都播部不能被蔑兒乞人征服,從而讓蔑兒乞部坐大,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這兩個矛盾還沒有那麼深的部落,一起向西,形成掠奪人口、販賣奴隸的大買賣。
他在斡魯朵城寫了一封厚厚的書信,派人緊急送回東京城,上奏王倫,期望得到朝廷的許可,並給出更好的建議。
這封書信以八百裡加急緊急送到了王倫手中,王倫看完後沉默了許久。
因為王倫想到了英國在曆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貴族發起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事實上資本主義的雛形在前宋時期的東南就已經有了些苗頭。
但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出現在華夏大地呢?
王倫曾經思考了許久,然後有些無奈地發現,曆史上宋末、明末兩次出現資本主義的情況,但都停留在了“羊吃人”這一步。
除了華夏帝國太過於龐大、轉型過於艱難之外,漢人習以為常的反抗壓榨和剝削,讓這一步血腥的原始資本積累總難以繼續推動下去。
王倫曾經做過一個相當長遠的設想,他的最終目的是征服印度,將印度人口當作耗材,來完成華夏的資本積累,將印度以及東南亞當作商品傾銷地,從而繼續推動華夏的技術進步。
但若是全力向南征服,草原這個不穩定因素始終存在,所以他必須先要消除北方時刻壓在中原頭上的巨大威脅。
王倫決定讓郝思文放手去乾,不論成與不成,總歸是需要嘗試的,即便是失敗了他也認!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