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到來之前,東征軍再傳捷報,折彥質領兵橫渡豐後海峽,殺入南海道四國島西北部的伊予國。
東征軍就仿佛候鳥一樣,夏秋時節蟄伏,冬春季節出動,日本雖然緯度高,但相比同一緯度的內陸地區要暖和許多,中原北方氣溫下降,對日本的影響並不算巨大。
在改為劉氏的原田氏倭人貴族主動投降之後,朝廷對九州島的占領也改變了策略。
此前九州島方向,朝廷以水師和登陸的朝鮮兵為主力,力求擊破日本的抵抗軍隊,繼而以義勇水師為輔,來完成對九州島諸國的實際占領。
在一部分倭人貴族投降後,朝廷便選擇了與這些貴族合作,義勇水師不再表現出一副“侵略者”的姿態,而是由倭人貴族出麵,蠱惑、誘騙、欺詐、強迫九州島的倭人百姓簽訂賣身契,前往“富庶”的中原當勞工。
這樣一來,義勇水師在九州島遭遇的抵抗就少了許多,前後被賣到中原的倭人奴隸,幾乎超過了九州島八分之一的人口。
前宋時期富貴之家的奴仆是合同製的,就如同家養的伎女侍妾一樣,同主家簽訂了契約,數年期滿之後就可以另外選擇主家或者自贖為良民。
這的確是前宋社會的巨大進步,但奴仆的身份是很難改變的,故而本朝的製度更加嚴格,王倫雖然沒有搞大規模的廢奴運動,但通過均田、重新整頓戶籍、鼓勵服務業等行為,拓寬了百姓們的謀生手段。
所以在均田製度強製推行之後,許多大戶的奴仆也被解放為良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天下各地,尤其是沿海諸繁華城市,就出現了用工荒。不過這種用工荒,主要集中在奴仆和礦工方向。
高麗王國被並為朝鮮行省後,秦檜主政,許多朝鮮百姓也開始前往遼東、山東等行省的礦山做工,畢竟朝鮮物產不豐,農耕技術又不如中原,土地產出有限,哪怕均田之後,尋常百姓賺的錢也就勉強養家糊口而已。
故而蓬萊府有商人便在朝鮮招募青壯,前往山東的礦山、作坊做工,朝廷並未禁止,而是出台了相應的《雇工法》,嚴格了雇傭關係和法律。
於是高麗奴與倭奴這些年就漸漸地流行了起來,天下各處的礦山多歸為國有,少部分公私合辦的小礦場,也要接受官府的監督,朝廷不允許虐待、苛待勞工和奴隸,畢竟奴隸也算是財產不是?
折彥質出兵四國島,最興奮的就是獲利頗豐的義勇水師們。義勇水師以沿海諸民間商船隊伍組成,隨著東征的深入,不少聞聽消息的內地富商們也紛紛趕來,到處聯合投資出錢,興建船隊,想要從中分一杯羹。
於是山東、淮北、江南、浙江乃至福建諸行省的造船場就接到了大量的訂單,在朝廷的協調下,一部分造船訂單便轉到了遼東行省的旅順府。
旅順府有優良港口,在金國俘虜修繕了從吉林到遼東的官道之後,吉林的百姓們平日就多了一項賺錢的行當,那就是砍伐樹木,然後運送到旅順府去。
所以相比南方諸行省,遼東行省的造船業就在朝廷訂單的刺激下蓬勃發展了起來。
這個時代的出海是有著巨大風險的,但是收益也是巨大的,從古至今漢人從來都不保守,一直渴望著征服海洋。
借由朝廷的政策,南北貨物的運輸和調度,就逐漸向近海海運轉移,而前宋遺留的東京城方向的漕運,朝廷也並未就此放棄,仍舊承擔了一部分貨運的職能。
東京城延福宮的文淵閣,王倫坐在懸掛著天下地圖的屏風前,正在耐心地教導太子王聞。
“前些日子讓你寫的《周禮》心得,你寫的很不錯。皇帝隻是一個職位,不要學儒家的那一套,整天隻想著做天下的君父,讓你讀《周禮》,為的是讓你明白,我華夏自周朝以來,便有著‘大政府’的傳統。”
“什麼是大政府?《周禮》已經寫得很明白,朝廷萬事都要管,皇帝就要將萬民的事務考慮周全,譬如東南諸行省奏請增開官辦造船場,我為何不同意,反而要扶持遼東的造船場?”
“各行省、府縣,因地域、地形、土地、水文、人口不同,發展各有不同,各行省就好比朝廷延伸下去的兄弟,萬萬不能厚此而薄彼。”
王聞便不住點頭,他馬上就到十八歲了,一旦成年,就要結婚,然後入住東宮,就該為繼承老爹的權力而做好準備了。
王倫對他的教育,是先讓他去小學堂學習,這樣童年時期至少有一群朋友,小學畢業後王聞便被王倫帶在了身邊,協助參與處理國事,每一件事務,王倫都要求王聞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對策。
哪怕王聞提出的對策並不可行,他也不會刻意去打擊兒子的信心,而是耐心地講解自己與朝廷重臣們商議的對策出發點和目的是什麼。
在這樣一個相對寬容的教育氛圍下,王聞便在不斷學習和成長著。王倫自己閒暇時還會寫許多理論性的文章,讓兒子認真揣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他就寫了關於“大政府”與“小政府”的文章,分析華夏自周朝以來曆朝曆代的治政屬於哪一類,從而告訴兒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該如何分配,讓兒子明白身為皇帝的權力也是有邊界的。
王倫本人並不知道什麼樣的皇帝才算合格,但他知道一個合格的、成功的人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和優點,於是主動學習和效仿。
正是因為有著自知之明,王倫的表現就愈發符合一個政治家而非政客,他不斷克製著自己的欲望和脾氣,連帶著個人的愛好都克製了,這就使得他身為開國皇帝,卻總缺乏一些獨特的氣質,看上去似乎很有些平庸。
但是對於本朝的臣子們而言,他們遇到了一個雖然不那麼符合儒家標準、但卻足夠容人的“明君”,尤其是與趙佶一對比,文武官員們都很滿足了。
王倫不願意他和兒子都成為權謀型的皇帝,對於一個注定了的大一統王朝而言,若是開國的兩任皇帝都隻專注於搞權謀,那無疑是一場災難,王朝存續不會很久的。
因此王倫一直想要教導兒子,要保持著一個天下為公的理想,同時也要腳踏實地,用現實主義的手段去實現理想。
儘管太子的一些行為還頗顯稚嫩,但王倫很欣慰地看到,王聞已經有了身為皇帝繼承人的覺悟,並且一直在努力地以理性而非感性的方式思考著一切。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