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劉韃子參軍_奪宋:水滸也稱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069章 劉韃子參軍(1 / 1)

朝廷積極準備著對大理國的軍事收複行動,返回京師的韓存保與王倫麵談之後,便高高興興地向河東行省而去,朝廷要調動至少兩萬各地都督府騎兵,再征發漠南三萬騎兵,給花剌子模來一個深刻的教訓。

不過韓存保這裡也不是非常急切,在漠南征兵結束後,還要操練至少三個月,這樣漠南騎兵就作為輔助兵,協助漢軍騎兵,仍舊以半遷徙的方式向西而去。

所謂半遷徙,就是朝廷在漠南陰山以南的草原,提前劃定停駐區域,提前準備好糧草補給,同時驅趕著牛羊作為口糧的補充,一路走走停停地向西進發。

這樣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緩和朝廷後勤方麵的壓力,朝廷也不必一次征召數萬乃至十萬人次規模的運糧隊,而是可以分批征召,分批運送,提前儲備,及時補充。

這是王倫提議、由嶽飛在漠北向西域進發時檢驗可行的進兵方法,缺點是行軍緩慢,但優點卻是儘可能地以最小的民力物力消耗,來完成一次遠征。

為了保證沿途補給順暢,朝廷在陰山以南的修路工作就沒有停止過,大量金國女真俘虜、西夏黨項俘虜以官奴的身份在漠南用生命修繕出了一條對中原至關重要的大道。

同時陝西、山西二行省的省立農學堂、大同、雲中二府辦農學堂抽調了近半的教授和學生,負責在漠南的草原培育苜蓿以及各種牧草。

每年春天,朝廷都不計開支地播撒牧草種子,同時對已經劃定牧場區域的放養牛羊數量做了一定限製,要求牧民、來往商人、本地百姓不得汙染水源,甚至同朝廷在陝西、寧夏、隴右的政策一樣,百姓每種活一棵樹木,官府就有獎勵或者稅額減免。

唐朝時回鶻帝國為了朝貢方便,特意修了一條朝天大道,這條道路在唐朝又被稱為回鶻道,主要有兩條走向,一條是從長安出發向北,經本朝陝西行省北部進入河套平原的九原府;另外一條則是從長安入太原,經本朝的大同府、雲中府,仍舊抵達九原府會合。

前宋時期這條回鶻道在長城就此截斷,隨著新漢對漠南的梳理,就變成了從東京城開封府出發,經太行山入太原府,向西至九原府,並繼續向西延伸入居延府,過陰山以西,進入金山,再轉向向南,與高昌連接了起來。

由於兩個端點一為高昌一為開封,故而在戶部、工部的官方口徑下,就被稱為“高開道”。

這條道路就是韓存保接下來西進的主要道路,他要在岢嵐府北麵、大同府西麵負責與本地官員將領對接,征召漠南牧民,同時等待各地都督府兵的彙集。

韓存保還在趕往岢嵐府的路上,河東行省就接到朝廷命令,於是一條消息風一樣地傳遍了漠南草原諸部落。

“丁老大,你看俺能被朝廷選中,也去西域發財…參軍不?”

昭君驛的劉韃子滿眼期待,他年紀不大,二十多歲,幾年前丁驛長給他尋了門親事,是某個犯官被發配漠南的家眷女子,隻是先前結過婚,但由於嶽父犯罪,女婿乾脆提出和離,就跟這一家人斷絕了關係。

劉韃子不嫌棄,他這種混血在漠南屬於兩頭不討好,漠南牧民和本地漢人都視他為“雜種”,而且隨著中原王朝的再度強勢,許多漠南男子都以迎娶漢家女子為榮。

所以劉韃子與自家二婚的婆娘成了家,已經生了一對龍鳳胎,他又請在漠南傳教的道士幫忙起了個漢名,改名叫劉進忠。

漠南牧民多以劉、李、王為漢姓,名字也多帶個“忠”字,什麼進忠、孝忠、儘忠、才忠的一大堆。

當初朝廷攻滅西夏時,劉韃子就一直想要參軍,但丁老大覺得他與老娘相依為命,算是家中獨子,朝廷肯定是不會征召的,便要他先成婚生子。

如今劉進忠已經有了後代,養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起來,他也想學著南麵武川府甚至大同府的漢人百姓那般生活,隻靠著在驛站的俸祿,自然是有些難的。

所以他已經與妻子商量好了,朝廷但有戰事,他說什麼也要爭取一下的。

丁驛長不耐煩地說:“今日你都問了我三遍,我向都督府推薦了你,就看上官如何選擇了。若挑中時,自有官軍騎兵前來通報的,且等著!”

劉進忠不能不心急啊,昭君驛附近生活定居的百姓中,隻有一戶漢人被選中,跟隨秦國公韓世忠入西域,如今在亦列城那裡戍邊。

戍邊三年,朝廷發放賞賜了三匹馬、十頭牛,布帛、磚茶、鹽、霜糖一大堆,他家裡就此置辦了一輛新的馬車,試問誰家不眼饞呢?

故而劉進忠同那人家中打聽過後,隻覺得自己哪怕不能成為戰兵,就是去西域戍守某個軍堡寨子,三年也能賺上一筆,至少兒子長大了,他也有更多的家產留下繼承不是?

對於朝廷的募兵令,如今的漠南漠北諸部百姓都是熱切期盼的。似眼下這般寒冬時節,若放在往年,諸部少不得彼此混戰,或者湊些人手南下搶劫,好捱過艱難的日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從嶽飛擊破克烈部之後,朝廷每年都會招募一部分牧民為兵,前往西域發財,如此一來,草原南下入侵的力量就被引導向西,漠南於是大安。

隻是朝廷挑選士兵很嚴格,一旦被挑選後,士兵就有了更多的不同選擇,比如可以選擇讓家屬隨後一同遷徙入西域,就此不再忍受漠北的苦寒;也可以將賞賜繳獲戰利品送回家中補貼家用。

被丁老大“訓”了一番,劉進忠笑了笑,他雖然身份仍舊是驛卒,但朝廷在昭君驛附近給他家分了土地,可以放牧也可以開墾荒田種地,在丁老大的幫助下,劉家也有了短期雇傭的雇工。

那是漠北部落南遷至陰山以北、由於本部落牧場有限、一些男子不能繼承家業,乾脆向漠南或者遼東,去為富人家當牧工的。

從整體來看,漠北的人口這些年不斷向東北二行省轉移遷徙,河套平原那裡漸漸成為了漠北漠南人口流動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選擇地。

這樣的人口流動,朝廷是持鼓勵和歡迎態度的,因為草原的牧民一旦南下,要適應本地情況,就要學著轉為半遊牧半農耕的生活方式,甚至漠南諸府的一些作坊,也雇傭了不少草原百姓為工人。

潛移默化之下,這些草原人以生活方式的轉變,就開始逐漸漢化,若按照前宋的標準,漠南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可以算作是“熟戶”了。

最多再過一兩代人,他們的後代與漢人就沒有任何區彆。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極品傻王 神豪從逆襲人生開始 堪破三千世相 諜戰:我拒絕彆人就爆獎勵 馬超重生大宋朝 男穿女:純爺們後宮殺到頭皮發麻 庶民崛起 我一個考古的,怎麼就權傾朝野了? 王淩在明末 剛得詞條係統,養父把我趕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