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軍東征至今,日本的崇德天皇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派了多少次使者希望投降了,他隻知道,自己的投降請求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拒絕。
中原王朝在處理對外事務時,往往第一次提出的條件最為優惠,自本朝對外開拓以來,唯獨大理國的權臣高量成看得最明白,所以盧俊義、山士奇在雲南行省清理高氏家族的殘餘勢力,唯獨高量成一家保得性命無虞,甚至還被封了個縣公。
什麼都向中原看齊的日本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崇德天皇沒有實權,他無法左右本國貴族們的意見,直到漢軍發起了東征戰事,先是打得平氏徹底失勢、源氏損失慘重,崇德天皇居然成為至少五任天皇以來最有實權的那一個。
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朝廷已經不打算接納日本方麵任何形式的投降了。
此前考慮到元朝兩次渡海東征失敗,王倫對於日本的定位,最低的底線是日本稱臣,獲得石見銀山、佐渡金山的開采權,使日本成為華夏的自由市場。
但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王倫以及朝廷的底線就越來越高,日本天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號稱“萬世一係”的天皇製度必須被打破。
這是王倫深思熟慮之後定下的對日本戰事的總方針,因為日本是個島國,國內山嶺眾多,便依靠眾多河流形成了不能連接成片的山間小盆地和小平原,這就意味著日本天然就是一個完美適配絕對分封製度的地形。
那麼日本天皇最多也就跟占據了關中平原與河洛盆地的周天子地位類似,對此日本天皇一係也是心知肚明,故而將自己包裝成為集神道教主、世俗政權名義最高領袖為一體的、類似於政教合一首腦的存在。
所以王倫現在的目標,是逼迫天皇徹底投降,並且要自降為王,徹底歸屬納入到華夏的政治體係當中,也就是說,天皇要變為日本王,要接受中原皇帝的冊封,而且不能再留在日本國內。
“挾日本國王而令諸侯”,如此一來,對日本土地領主的冊封、任命權力就收回到中原王朝手中,通過文化的改造,使日本徹底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因此王倫打算日後向日本繼續遷徙中原漢人、朝鮮人、東北女真遺族、漠南部落小貴族等,讓日本不再是倭人為絕對優勢,人群越多,各自代表的利益群體越分散,實際上就越有利於中原王朝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畢竟日本是個有將近千萬人口規模的國家,不是那麼容易短時間內就能夠被消化的。
日本與王氏高麗的情況還有著很大的區彆,王氏高麗變為朝鮮行省,是因為朝鮮在陸地上與華夏接壤,朝鮮的上層統治者、中上層的地主階級們漢化嚴重,當中原王朝表現出超強的軍事力量、更加繁榮發達的文化優勢後,便對處於軍事、文化劣勢的朝鮮有了極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日本則孤懸東海之外,地理上的隔絕,使得日本在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同時,又發展出了有地域特色的華夏文明次級文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宗教,這個同化的難度就更大了。
現如今東征軍的策略,已經變為接納願意投降漢軍的倭人貴族,在軍事征服的過程中,與這些投降派合作,從而將治理地方的矛盾轉移,仍舊將天皇以及自身權力依托在天皇的華族貴族視為最大的敵人。
在前幾次日本方麵主動求和時,阮小二都是將天皇使者的求和信寫為奏表上報朝廷的,王倫的反應從來沒變,按照朝廷史官的記錄,大概就三個字:帝不許。
曾經有隨同東征軍進入日本的監察院禦史回國彙報工作,從基本的人性道德,認為民間義勇水師在日本殺戮過盛,朝廷做得是不是太過分了?要不要下令做出些限製?
王倫沒有過多指責,至少這幾位敢於提意見的禦史們還有著做人的良知,他隻是將漢軍在石見銀礦以及諸多占領地區礦場的產出數字給禦史們看了看,反對聲音就再也聽不見了。
大概日本方麵第五次請求投降被拒後,王倫也煩了,便傳令阮小二和秦檜,以後日本天皇的和談、請降表文,不需要再送到京師,一律拒絕了就是。
在劉錡打出了蘆田之戰的大捷後,平安京周邊許多中下級武士之家,可謂是家家帶孝,陣斬六千放在中原也算得上是值得記錄一筆的大勝了,日本方麵則再次驚恐不已。
這六千倭兵,其中大部分都是足輕,也就是臨時征召的民兵,軍事貴族的比例不算太高。
在這個時代,日本的平安時代,武士階層正在興起,主要集中在平、源氏兩家,卻在三日月山之戰、壇之浦海戰兩役損失殆儘,於是攝關政治下的華族們,不得不派出大量的子弟進入軍隊領兵。
蘆田之戰使得華族損失慘重,這一戰過後,日本軍隊倉皇後撤,將與漢軍實際占領的石見、安藝兩國鄰近的出雲、備中等諸國都放棄了,防禦陣地整體東移,卻是將出雲等國當作緩衝地帶了。
劉錡打出了蘆田之戰的大勝,在京師的不少將領們都向王倫請求領兵出戰,但王倫都沒有同意。
東征日本,王倫以阮小二為統帥,以水師為主力,派去帶領朝鮮兵組成的陸軍將領,也是折彥質、劉錡這樣此前名聲不顯、但是卻有著相當實力的將軍。
儘管朝廷水師戰績顯著,但中原王朝長久以來的戰爭,主要由陸地戰爭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所以漢軍諸兵種當中,水師的地位一直都不高。
若是繼續增派在京師的諸將,勢必要在人員調動、職務方麵重新分配,王倫不願意在這種事情上平白地添麻煩。
以阮小二領兵,作為水師統帥,北海、東海兩大水師將領都願意聽從他的指揮,劉錡與折彥質也不會仗著資曆指手畫腳,而且水師與登陸部隊彼此之間也有配合,王倫也算是個知兵的皇帝,自然不會乾這種蠢事。
到了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初,先後有三個好消息傳來。
第一,韓存保已經從漠南以半遷徙的方式領兵進入乃蠻部的遊牧場,正在向夷播海方向進發;
第二,阮小五從石見銀山向蓬萊府運送了四十七艘裝滿了銀礦石的船隊,他本來想要湊了整的,但畢竟銀山的日挖掘量基本固定了;
第三,山士奇在雲南行省的騰衝府,將高貞壽活捉了。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