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跟隨著渤泥國使者前來的北蘇祿部落使者的哭訴,鴻臚寺毫無反應。
數年前翰林院受王倫命令整理秦漢以來曆朝曆代的人口戶數統計,大致得出一個結論:中原王朝核心區域的人口是有容量上限的,受製於糧食產量,這個數字大概在五千萬左右的規模。
比如東漢十餘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人口達到五六千萬時,黃巾起義爆發,亂世來臨;比如唐朝人口達到五六千萬時,安史之亂爆發。
前宋真宗時占城稻被引入並在江南地區大麵積種植,於是前宋以遠小於此前諸多大一統王朝的疆域,養活了七八千萬的人口,而且淮河、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口遠超北方各路人口。
糧食對於中原王朝的穩定,其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
新漢建立以來,朝廷看似對外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北方,從東北到西北,似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對外開疆拓土上麵,但王倫至少讓朝廷這一群精英人士們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北方需要先安穩下來。
朝廷從未忽略過對南下的關注,故而在鴻臚寺官員眼中,你一個呂宋島,土地一年三熟,而且還產黃金,產各種香料,那麼此地合該我天朝所有!
爾蠻夷野人,曉得如何治國否?曉得如何種糧否?曉得如何開礦否?既然什麼都不通曉,那麼我天朝對你推行教化,那就是理所應當的!
從某種意義而言,當華夏的先祖們喊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口號後,繼承了華夏的中原王朝向外推行殖民簡直是天經地義。
這可比一賜樂業人在《聖經》中宣稱什麼“耶和華的應許之地”有說服力的太多了,畢竟虛無縹緲的宗教在強大的世俗王權麵前算得了什麼?
鴻臚寺的官員便對北蘇祿部落的使者展開了一頓忽悠,表示天朝子民乃是要給你們傳播先進的技術,將文明帶去蠻荒之地,從而讓你們這些蠻夷也變為如華夏一樣的文明人,你們應該主動配合不是嗎?
一番忽悠之後,北蘇祿使者便稀裡糊塗地簽訂了一份《呂宋條約》,條約規定天朝協助北蘇祿部落統一三大部,效仿中原製度組建政權,朝廷可以出兵協助,事成之後,呂宋島北部歸屬中原,朝廷在農業等諸多方麵提供技術支援,蘇祿國可以派王世子入京師求學,學成歸國後繼承王位,帶領人民走向繁榮。
這是一份看似對蘇祿部落極其有利的條約,蘇祿從部落轉為國家,成為中原的藩屬國,享有各種優惠條件,但其實卻是將政治、宗教、經濟甚至軍事的諸多權力都讓了出來。
呂宋島上散落著諸多叢林土著野人部落,隻靠著南下的漢人開拓團清理,難度實在太大;若是朝廷出動軍隊,所耗軍費與收益完全不成比例,是明顯吃虧的一件事。
王倫領導的朝廷,確立的一個事務原則就是保底,或者說托底。朝廷可以保證民間對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比如均田、興修水利、修繕道路、製定法律確保相對的公平,也可以鼓勵引導百姓致富,但百姓能不能借助這些朝廷創造的條件致富,任何一個政權都無法保證的。
所以對於開拓呂宋而言,朝廷固然可以不計後果地派出遠征大軍攻打呂宋的土著野人,但若是民間不配合,也不可能長期占領。
現在福建、廣東百姓先行,民間有了南下開拓的欲望,那麼朝廷就可以插手了。
蘇祿三部落之中,北蘇祿部落的勢力範圍大致延伸到了呂宋島南部,王倫的計劃是用兩三代人完成在呂宋的移民,那麼島上的土著野人就必須要清理一部分,通過扶持蘇祿建國來攻打這些野人,或者吸收這些土著部落南下,就是“以夷製夷”,是朝廷目前最省力的辦法。
至於呂宋島上的漢人數量占據絕對優勢、並對蘇祿國、渤泥國的土地起了垂涎之心,說實話王倫不認為自己能夠活著看到那一天。
所以關於呂宋島的殖民,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先為後人打下基礎。
與蘇祿部落的矛盾,調解起來進行得很快,但是對於黑衣大食哈裡發木穆克塔菲派來的使者,朝廷卻將其晾在了一旁。
穆克塔菲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與中原王朝結盟,請求中原王朝提供物資支援,並直接派大軍,協助大食與突厥人對抗猖狂的西方十字軍。
作為回報,穆克塔菲願意承認中原王朝對呼羅珊地區及以東土地的宗主國身份,保證不會向波斯人以東的諸族傳教。
這個要求很過分,黑衣大食的承諾王倫也瞧不上。
王倫之所以讓嶽飛出兵西域,原因不外乎那麼幾條:第一,打通絲綢之路的東段與中段,從而加強西北地區與中原的經濟聯係,一旦經濟聯係穩固,相當於將西北地區納入到經濟大循環,西北的離心力就大大削弱了。
第二,通過對西域絲綢之路路段的長期占據和維護,引導草原力量向西轉移,從而儘可能地減輕朝廷在北方的國防壓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則是王倫希望中原王朝對西域乃至西亞地區保持一定的影響力和威懾力,保證西亞不會出現奧斯曼帝國那樣的、切斷並妄圖霸占絲綢之路中轉站的勢力或者政權。
所以站在中原王朝利益的角度,王倫希望西亞地區保持現狀,也就是黑衣大食仍舊是名義上的宗主國,但是又不能完成統一並強盛起來,這樣絲綢之路從安西都護府向西的方向,就不會被某個強勢勢力把持攔截。
王倫能夠保證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草原再也不會出現成吉思汗這樣的人物,蒙古無法崛起,那麼中亞、西亞不會遭到文明普遍性的摧毀。
但他無法保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歐洲發起的十字軍東征恐怕還要持續數百年,在這注定了的漫長戰爭中,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有另外一個如奧斯曼一樣的帝國崛起,並在與歐洲成為世仇的敵對下,將絲綢之路切斷。
故而王倫是願意幫助黑衣大食對抗歐洲勢力的,隻要亞歐大陸之間的貿易沒有被阻攔,沒有在某個地區被把持,那麼歐洲人對海洋的注意力就會延緩,而中原王朝則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海洋上麵。
這是事關文明未來的大事,王倫非常慎重,他必須要充分考慮好一切之後,才做下真正的決斷。
因為他現在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命令,都有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站在時代注定要發生轉折的風頭浪尖上,王倫前進的每一步都必須要深思熟慮。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